IMG_20220808_162140.jpg

酒店後門有條小巷,可以通往逯老書中提到的"白相玄妙觀、吃煞太監弄"

沿著巷子走到了巷口,才發現這條巷子叫做張果老巷,用八仙中的張果老做地名,不禁引人好奇

要是在台北街頭,看到三太子巷或媽祖路、關公街,同樣讓人注目

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三云:“道家言載:張果,唐方士,隱居中條山,嘗自言生於堯時。開元間遣使迎京,賜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玄先生。玄宗為建棲霞觀,世傳八仙之一,或稱張果老。據此,則張果行跡不在吳中,必其廟堂所在也。”

張果老是隋唐時生人,於山西河北一帶修練的道士,自稱有上千歲,史書則記載活了135歲左右,曾被唐玄宗敕封,後來被神化成了八仙

張果老是北方人,也發跡在北方。故王謇說該地名為張果老巷,若非有神蹟,就是有張果老的廟。只是也沒見到記載了啥神蹟或廟

IMG_20220809_083032.jpg 

沿著干將東路、邵磨針巷前往太監弄,路上偶見北局路標

北局是明代專供皇家絲綢的織造局所在地,曾是蘇州城的西門町,逯老說這是他少年時期流連之所。

蘇州的戲院、電影院與說書彈詞的劇場,都集中在北局。當年我看電影聽戲的大光明與開明戲院,如今還在,蘇州著名的飯店、酒館、茶肆都在太監弄。

專供皇家絲綢這種重責大任自然要派官監辦,於是皇帝派宮中親信太監專駐提督,大小太監就住在北局旁,也就是今天的太監弄了 

 

松鶴樓

IMG_20220809_084107.jpg  

蘇州人有句俗話:「白相玄妙觀,吃煞太監弄」。

太監弄因明太祖在蘇州設染織局,太監聚居在這裡而名,這條長不過百米、寬不到六七米的街道,是蘇州名菜館及吃食店聚集的地方,可以算是條食街了。

松鶴樓菜館的新店就建在這裡,與飛簷翹角、古色古香的「得月樓」對街相望。

「得月樓」也是正宗的蘇幫菜,與「得月樓」毗連的是懸著一串古意盎然紅燈籠的「王四酒家」。

 

王四酒家

IMG_20220809_084013.jpg

「王四酒家」是常熟的百年老店分來,這裡的「叫花子雞」非常著名,這味菜最初出於常熟一個乞丐之手,因而得名。

「王四酒家」隔壁是「功德林」素菜館,「功德林」的素火腿味甚佳,製成小火腿形狀,以玻璃紙包裡,用紅緞帶系之,甚玲瓏可愛

「功德林」旁邊是「老正興」菜館,專供各種滷菜。做的是滬幫菜,但卻不賣酒。要喝到隔壁的「元大昌」酒店去買

「元大昌」供應各地名酒與蘇州老酒,我記得過去「元大昌」也設座的。一邊設桌售酒,一邊賣滷菜。

 

五芳齋

IMG_20220809_093629.jpg

「元大昌」隔壁則是「五芳齋」點心店。這些菜館吃食店一字排開,如果我記得不錯,這一帶地方原來該是「吳苑」的舊址。

「吳苑」是蘇州著名的茶園,早上售茶與麵點,「吳苑」的香酥蟹殼黃是非常好吃的,而且小巧,剛好一口一個。

這一排吃食店對面除了松鶴樓,還有「小有天」甜食店、「樂口福」點心舖,真是豐儉隨君、甜鹹俱備,端的是「吃煞太監弄」了。

 

靈星門

IMG_20220809_083717.jpg

太監弄一轉彎就來到觀前街,所謂的觀前街自然是某座道觀前面的街了,這座道觀便是大名鼎鼎的玄妙觀

玄妙觀前有靈星門,這個形制源自唐代鳥頭門,宋仁宗置靈星門祭天,後移用於孔廟,此後用於國家級的祭祀建築

靈星門因門形如窗櫺,後改稱為「櫺星門」

中國第一本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宋代的《營造法式》便寫道:"烏頭門其名有三,一曰烏頭大門,二曰表楬,三曰閥閲,今呼為櫺星門"

故這裡的靈星門應寫作櫺星門才是!

當然,如果說是考究宋代建築搭配宋代名稱,那就不是不嚴謹,而是太講究了!XD

IMG_20220809_083645.jpg 

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咸寧二年(276年),初名真慶道院,南宋年間毀於兵火,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稱玄妙觀。

所謂的「白相玄妙觀」,白相即吳語中的遊玩,過去玄妙觀前有市集,如同台灣各地圍繞的廟口夜市一樣

不過後來玄妙觀建築被毀,如今只剩主建築三清觀為南宋淳熙年間重建原物,玄妙觀也沒啥好"白相"了

主殿三清殿內的西牆上,有一塊吳道子作畫、顏真卿手書、唐玄宗御贊的宋代復刻老子畫像石碑不過可惜當時趕時間,就沒進去好好欣賞

 

陸稿薦

IMG_20220809_094301.jpg

寶島李到蘇州的首要到訪的店家,非陸稿薦莫屬!寶島李每每看到逯老提起「陸稿薦」,總是饞得垂涎

IMG_20220809_095351.jpg

逯老說「陸稿薦」的醬肉醬鴨有名:

"「陸稿薦」創始於康熙2年,到現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陸稿薦的前身是姓陸的開設的肉舖,一天晚上有個乞丐來求宿,留下一張破草薦

主人將草薦投入灶內,不料鍋中發出異香,引得人紛紛前來購買,店主為了紀念這個奇遇,遂將店名改為「陸稿薦」,或說那個乞丐就是呂洞賓。

陸稿薦的滷菜著名,蘇州有句諺語:「趙家裡格野鴨,方家裡格羊肉,陸家裡格蹄子」。

陸家蹄子指的是陸稿薦的醬汁肉。醬汁肉當初叫酒燜汁肉,是用紅胭脂為著色原料,後來改用紅米著色,遂稱為「醬汁肉」。

IMG_20220809_095420.jpg

醬汁肉又名酒燜肉,是蘇州著名的時令滷,一般都在清明立夏間出售。當然現在隨時可以買到,已無分冬夏了。

醬汁肉應選上等五花肉為原料,入鍋煮一小時後,再加紅曲米、紹酒、糖,改由中火燜燒四十分鐘起鍋。

原汁留在鍋內,外加白糖,小火熬成薄糊狀,澆在肉上。醬汁肉是小方塊,色呈桃紅,晶瑩可喜,鮮甜肥腴,入口即化,宜酒宜飯。

我到「陸稿薦」時,工作的師傅已準備休息了。我匆匆買了一塊,出門就往嘴一塞,太太站在店外等我,見我這副吃相就說:「你看、你看,哪像個教書的。」

我一面吃著醬汁肉一面說:「我現在不教書,我是人民。」"

寶島李來到陸稿薦,寶島李也不教書,寶島李也是人民,您說巧不巧

寶島李本想兩樣都買個10塊錢的,但是無奈店家不肯,只能論斤賣,於是寶島李只好捨棄這幾天一直都在吃的醬肉,選了半斤醬鴨。

寶島李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後面一位吃客同樣想買10塊錢,最後被拱著買了半隻鴨

有趣的是,這半隻鴨還有講究,還分雌雄,而且不是公鴨母鴨的安能辯我是雌雄,而是要臉還是要屁股的雌雄(咦?)

半隻鴨不是當頭一劈,每邊有半顆頭半顆屁股的那種一分為二。

而是從肩膀斜劈,一半有頭,一半有屁股。有頭的稱雄,帶屁股的稱雌,也是一種有趣的說法

IMG_20220809_210807.jpg

醬鴨味道偏鹹,撇掉寶島李對「陸稿薦」的情懷,這醬鴨味確實過鹹了!

但是肉的口感卻又恰到好處!的確不俗。

逯老說:石家飯店以陸稿薦製醬汁肉之法加以改良......製成的醬方棗色中透著玫瑰紅。

陸稿薦跟石家飯店的味道的確相似,但都偏鹹口,感覺逯老描述的醬汁肉,應該更甜些。

 

稻香村 

IMG_20220809_100025.jpg

許多人到北京,一定會買個稻香村的京八件當伴手禮

彷彿稻香村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城市名片,其實現在許多不明究裡的小年輕也確實這麼認為。但其實~

稻香村創於乾隆38年(1773年),據說乾隆下江南,在蘇州逛觀前,吃過稻香村的蜜糕非常喜愛,回到京城將蜜糕列為貢品。並御賜了一塊葫蘆招牌,上寫著「稻香村」三個大字,字體飛金。稻香村的名字很雅,出自《紅樓夢》。稻香村的蘇式滷味也很有名。

後來清光緒21年(1895年),金陵人郭玉生在北京前門外觀音寺(今大柵欄西街東口路北)開辦了「稻香村南貨店」,是北京第一家南味食品鋪。

從此稻香村在北方名氣也做響,於是到處都有打著稻香村招牌做生意的店家,最後全國剩下蘇州、保定、北京三個稻香村品牌

IMG_20220809_095923.jpg

北京稻香村說他們的創始人是掌握南味食品製作絕技的郭玉生所創

蘇州稻香村則說郭玉生是做南京板鴨的,根本不是做糕點的,而且也查不到郭玉生在蘇州稻香村修業過的紀錄

到了現在,蘇州稻香村跟北京稻香村還在打官司,我告你抄襲,你把我下架之類的

所以今天到北京看到滿街稻香村,北京人會跟你說那是假稻香村,那才是真稻香村的,說的是北京稻香村跟外地稻香村的差別,其實都是真的

以出品來說,北京稻香村真的看不出來有多高明的糕點技術,這倒是寶島李親身體會的,頂飽而已,說不上好吃

蘇州稻香村看起來就秀色可餐得多!!

不過至於味道,寶島李也沒嘗過就是了

 

芝齋

IMG_20220809_100148.jpg

「采芝齋」始於清同治9年。創始人金隱之最初在洙泗巷口擺攤,以賣粽子糖起家。

相傳光緒年間,慈禧得病,蘇州著名中醫曹滄州奉詔進宮,就帶了粽子糖獻給慈禧,於是粽子糖列為貢品。

粽子糖以薄荷、玫瑰、松子或貝母作為配料,尤其松子製成各種不同形式的蘇式糖果。

采芝齋的松子取自雲南、遼寧、吉林等地,大如巴豆,肉厚油多,將松子去殼留仁,溶入糖中,冷凝後,如松香琥珀,油黃閃亮,用來配製各種糖果,所以采芝齋的白糖松子也很有名。

他家的玫瑰、甘草瓜子最好吃。

IMG_20220809_100200.jpg

「黃天源」始於道光年間,是蘇州最著名糕糰店。蘇州的糕糰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據說我們現在過年吃的年糕,就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用糯米做成的「城磚」。

「黃天源」的糕糰更發揮了中國傳統糕糰的特色。用紅糟、薄荷、菜葉汁、小麥汁、蛋黃、南瓜、玫瑰等天然色素色,或糯或粳,或鹹或甜,並且可以製成許多不同的花式。

不過,逯老又說:

黃天源是著名的老糕糰店,專賣糕糰,兼營麵點,或謂當年有一熟客每日來店吃麵,照例一碗陽春麵,一粒炒肉團子

炒肉團子蘇州夏令名點,以熟的白米粉裹炒肉餡,炒肉餡以鮮肉為主,輔以蝦仁、扁尖、術耳、黃花剁碎炒成,中加滷汁,現製現售。

客人以炒肉團餡作澆頭,其後黃天源以炒肉為澆頭的炒肉麵流傳至今。

寶島李這次在黃天源店中看得到餡餅,倒是不見炒肉麵蹤影

IMG_20220809_084135.jpg

雖然各麵館以不同的澆頭著名,仍以燜肉麵最普遍。燜肉麵是大眾食品,是蘇州麵館的基礎,但仍有高下之別。

創於光緒10年(1884),位於閶門外帖墩橋旁的近水台以燜肉麵著名,蘇州人常言近水台的燜肉麵「上風吃,下風香」。不過,朱鴻興的燜肉麵卻後來居上。

寶島李雖然沒吃近水台的燜肉麵,但是吃了朱鴻興的

寶島李心想,要是逯老在世,看到朱鴻興一開門,整間餐廳每張桌子上仍是滿滿的沒有收拾的杯碗盤碟跟殘羹剩菜!不知做何感想!

"時座上客人寥寥,我獨居一角,低頭吃著燜肉麵,不敢看鄰桌的餐羹剩菜

偶爾想像蟑螂老鼠在沒收拾的後廚開趴,胃又一陣翻滾,依稀舊時光景。"

 

愛碗亭的最新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寶島李 的頭像
    寶島李

    寶島李的愛碗亭

    寶島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