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前身是民國16年由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所創辦的河南省博物館
抗戰期間部分文物被轉移,幾經輾轉運往台灣,現藏於植物園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說著說著,寶島李就想去看了)
目前河南博物院的館藏多是新進的考古發掘,其中有不少是近代的重大發現,如殷墟、婦好墓的文物,有國家一、二級文物5000餘件
若以青銅器來說,寶島李覺得跟湖北省博物館不相上下,不過寶島李當年去河南博物院時,剛好遇到整修,只有部分開放
因為整修,河南博物院的9件鎮院之寶沒有看全,甚為可惜
河南博物院9件鎮院之寶:
蓮鶴方壺:春秋時期青銅器,是河南博物院最早的藏品之一,也是河南省博物館創立的初衷之一
武曌金簡:1982年出土於中嶽嵩山峻極峰,是武則天舉行封典(祭天)文物,為目前唯一發現的皇帝金簡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1987年出土,北宋晚期汝窯精品
杜嶺方鼎:1974年出土於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器物,為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大型銅方鼎
婦好鴞尊:1976年出土的商代晚期器物,為中國第一女武神"婦好"所有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的春秋時期銅禁,傳世甚少,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為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四神雲氣圖:1987年出土的西漢壁畫,是中國目前最早、最大、級別最高、最為完整的壁畫
賈湖骨笛:1987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是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的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為鐵質,將中國冶鐵史提前了2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但河南博物院絕對值得再次前往,就看下次寶島李何時再去了!
石鏟/鋸齒石鐮/石斧(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距今約9000-7000年間,屬於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被認為是仰紹文化的源頭之一
裴李崗文化出土的石斧、石鐮、石鏟,打磨得非常細緻
今天就算讓寶島李拿著石頭又敲又磨,應該也做不出這麼精細的器具
寶島李看過不少介紹地球的地外文明的影片,片中只要一看到非常細緻的文物,立刻就說:
"難以置信,這是外星人存在的最好證據"(by古代外星人製作人Von Daniken)
嘖嘖~~這些人張口閉口就說古人做不出來,一定是外星人做的~~
他們有沒有想過,或許只是因為古人做事前不用寫PPT,省下的時間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呢!
乳丁紋紅陶鼎(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
除了精細的石器,裴李崗文化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文明
眼前的陶鼎就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古老的鼎,被稱為"鼎之濫觴"
陶鼎下方有3個6公分高的腳,考古學者說這是配合在平地升火時,於鼎下加熱煮熟食物的設計
不過,寶島李很好奇這6公分的狹小空間,古人是怎麼添材加火煮熟食物XD
鼎身有乳丁,這在後來的青銅器上很常見,但是陶器上,寶島李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說這是鼎之濫觴,一點也不為過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鎮院之寶
過去一直認為笛子是遊牧民族傳進中國的樂器,但是當賈湖骨笛出土後,一切就改觀了
賈湖骨笛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古老的樂器,以鶴類的脛骨製成,有約8000年歷史,至今仍可吹奏,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在笛身上可以看到計算過的開孔刻度,同時也發現有開孔後音調跑偏而廢棄的骨笛,可以得知製作笛子已是一門標準化的技術,且已形成樂理,存在篩選的標準
刻符龜甲/刻符石柄形器(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
花瓣紋彩陶鉢(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年
在彩陶罐上可以看到飾有花紋,類似的花瓣紋在該時期被廣泛運用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古代的花跟華相通,華的本意就是花,而華又作為華夏民族的代稱,所以這花紋很有可能是中國人自稱華人的由來
彩陶雙連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彩陶雙連壺是出土的國寶級酒器、禮器,是遠古部落結盟時,部落首領共飲的酒具,象徵友好
根據考古專家研究,炎黃二帝結盟時,便用雙連壺共飲盟誓
彩陶雙連壺被河南博物院是為重要院藏,並以此作為河南博物院的形象代表之一
陶排水管道(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位於黃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4500年
眼前的中空陶管,一口寬,一口窄,通過套接,就可以變成一條引水管/排水管,這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的水道管
偃師二里頭遺址
夏朝距今約4000年,小時候,歷史課本上提到中國起源三皇五帝夏商周
說夏從部落聯盟變成了國家,是中國第一個朝代,而偃師二里頭便是夏朝首都的遺址
夏禹將天下分為九州,鑄九鼎,從此九州變成為中國代名詞,九鼎則成為國家象徵
然而夏朝的存在,在許多歷史學家眼中一直是有爭議的,因為並沒有證據,能白紙黑字般地證明夏朝的存在
尤其,雖然周以後的史料開始出現夏朝,但是商朝自己的史料上卻沒提到夏朝,也沒看到夏朝本身的史料記載
不過,反駁者則舉《荷馬史詩》為例,《荷馬史詩》一度被認為只是虛構的藝術創作,但是1870年卻循著《荷馬史詩》進而發現了著名的特洛伊城遺跡
而過去商朝是否存在也曾是疑問,同樣因為甲骨文跟其他考古證據的發現,商朝的存在才變得不可動搖
除此之外,商朝使用著成熟的甲骨文,從文字演化上來看,商前的夏,必有文字,只是還沒發現!
這個問題呢~~~ 寶島李是這樣認為低~~~
寶島李也認為在商朝之前應該有個文明,總不可能昨天沒有文字,商朝一成立就突然懂得印刷了
然而這個文明是否是個"國家",寶島李就不敢肯定了,得有更明確的考古證據支持才行
那~~~ 既然不確定~~~~怎麼就知道二里頭文化是夏朝遺跡?二里頭是夏都呢?
窄流平底銅爵(夏)
很簡單,史書所記載的夏朝活動範圍就在洛陽偃師二里頭一帶,而這些文物也都是在洛陽偃師二里頭一帶發現的
同時二里頭遺址處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明跟"第二個朝代"的商文明之間,在發展的邏輯上也符合
用碳14 法測定,二里頭出土的文物年代也接近後世史書上所記載的夏代
而且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兵器和嵌綠松石牌飾等,還有規模較大的宮殿遺跡,應是貴族聚集之地
所以二里頭=夏都啊!(白眼!)
嗯~~~~ 這個邏輯就像金城武是男人,寶島李也是男人,所以寶島李=金城武!!
好吧~~~~這個推理還挺完美的,我可以接受!!
刻辭卜甲(商)
甲骨文是刻於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為商人的占卜、記事,迄今已出土刻辭甲骨約15萬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等各方面
而這15萬片甲骨裡~~~~
竟然沒有一片提到"夏"
您說說,這機率有多低!!!
甲辰貞祭祖乙刻辭卜骨(商)
甲辰貞祭祖乙刻辭卜骨是商代晚期的占卜紀錄
根據解讀出來的甲骨文,占卜紀錄寫道:"甲辰這一天進行占卜,問是否同時使用侑祭、祔祭和歲祭的方式祭祀祖乙。"
紀錄甲骨文的龜甲、牛骨一開始被認為是"龍骨",中醫認為入藥可以治療咳嗽氣喘,千百年間也被吃掉不少!
一日,清代的金石學家王懿榮買龍骨製藥,意外發現龍骨上的古文而開啟了甲骨文的研究
目前整理出不到5000字的甲骨文字,但只解出約1500字,且這1500字還不一定對
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貼出一字十萬人民幣的公告,懸賞解讀甲骨文字
結果後來還真有人認出一個字,拿走10萬人民幣,這個字就是個"蠢"字(真沒開玩笑!真的是"蠢")
婦好鴞尊(商)
1976年安陽殷墟發現一座不曾被盜掘過的商王室貴族大墓-婦好墓
婦好墓的出現大大震驚考古界,這是迄今中國能確定墓主人身分年代最早的墓
墓中出土大量隨葬器物,其中銅器總重達1.6公噸以上,而造型奇特的婦好鴞尊更是引起關注
婦好是商朝締造武丁中興的一代雄主武丁的皇后,你以為婦好只是武丁的皇后嗎?
非也,世上的人兒這樣多,中國歷史上當皇帝的有400多個,但是婦好只有一個,"人盡可王,婦好一而已"!!
甲骨文記載,婦好率領武丁的軍隊征討各國,最多的時候指揮13,000人,大約一個師,戰功彪炳
從出土的獻祭俘虜來看,被征討的部族有北方的蒙古人種、西方的高加索人種,還有南方的東南亞人種
墓中還有象徵軍隊統帥的龍紋虎紋兩把青銅隕鐵大鉞,代表婦好被信任的程度與領導才能,武丁之所以能中興,脫離不了婦好的功勞
除了統帥身分,婦好還是地位崇高的大祭司,從甲骨文發現,武丁多次要求婦好主持祭祀大典
同時還發現婦好能篆刻甲骨文,代表婦好掌握高等知識,武丁之所以能中興,脫離不了婦好的功勞!能文能武!這才叫"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定乾坤"!
婦好乃中國歷史上第一女武神、大祭司也!是中國的戰神雅典娜!所以其實不應該說婦好是武丁的皇后,應該介紹武丁是婦好的老公!
鴞卣(商)
而鴞,即貓頭鷹,根據考古研究,商人起源神話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中的"玄鳥"很可能就是貓頭鷹
雖然貓頭鷹多在西方神話跟《哈利波特》中出現,沒中國什麼事,但其實在中國古代,貓頭鷹是戰神的象徵
貓頭鷹快狠準,夜晚出擊,又靜謐無聲,人狠話不多的殺手形象,正是最好的軍人品質,故也是婦好的愛物
獸面紋銅斝(商)
斝(音假),早先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斝底部的火燒痕與斝內部的水垢,是煮水煮粥的鍋具,後來轉變成為溫酒器
斝算是公杯,飲用時,將酒從斝倒入爵中,以爵飲用
斝上有兩根短柱,爵也有,至今考古學家也不太確認這兩根短柱是幹嘛用的
有的說是避免喝太快的禮儀之柱,有的說是澆鑄過程留下多餘的銅,將之美化
有的說是放置過濾酒渣網的架子,有的說是短柱是能勾起溫酒後燙手的青銅斝的下鉤處
然而以上都是猜測,至於兩根短柱真正的用途?沒人知道,所以寶島李也來猜一猜
寶島李猜由於青銅斝加熱溫酒後會變得很燙手,所以要直接用手把青銅斝從火爐上拿出來是不可能的
但是寶島李也覺得應該不是用鉤子勾,因為重心的問題,勾起時,整個斝會翻掉
寶島李猜測,此時應該是用木叉卡住這兩根柱子,又用邊緣當支點,便可以把斝提起!但是木叉易腐,所以找不到了~~~
"寶島李你又在瞎扯了!找不到的東西也拿來瞎說"
欸~~難道夏朝的甲骨文就找到了嗎?
鎮院之寶-獸面乳丁紋銅方鼎(商)
1974年,在鄭州杜嶺街的商城遺址出土了獸面乳丁紋銅方鼎,故此方鼎也稱杜嶺方鼎
當時出土方鼎有一對,一大一小,稱為杜嶺一號跟二號,大小方鼎的周長差不多,但高度卻差了13公分
而發現這對方鼎時也很奇怪,現場為了彌補高度差,還特地在大鼎處下挖13公分,讓兩個鼎看起來一樣高
難道當初是想要做成兩個一樣的鼎,但卻因工藝問題做錯了?
河南博物館所看到的這尊杜嶺方鼎是小的二號,大的一號被送到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收藏
在鄭州商城遺址公園前鑄有一大方鼎,就是按杜嶺一號複製放大的
獸面紋提梁銅卣(商)
自從西安米家崖遺址發現了5000年前的古人釀酒遺跡,中國釀酒史就往前推了1000多年
以當時的釀造技術與原料來說,釀出來的酒可能味道苦甜,酒精度數跟啤酒差不多
後來又陸續從出土的商朝青銅卣中發現裝有3000多年前的陳年酒,還被寫入金氏世界紀錄中
當時商人已經懂得用酒麴製酒,製作出的"黃酒"酒精濃度大約到10多度
這不只代表商人愛喝酒,同時也代表商朝的糧食生產充足,有多餘的糧食釀酒,可見國力強盛
周滅商後,認為商代滅亡的理由是因為商人愛喝酒,使王荒淫無道、政治腐敗
但現在的研究認為,紂王荒淫無道或許跟酗酒沒有關係,而是跟裝酒的容器有關,畢竟當時喝的酒的酒精濃度也不是很高
青銅器含鉛,商人用青銅器貯藏酒會生成醋酸鉛,據說酒會因此帶有甜酸味,變得更好喝,但如果長期飲用可能造成鉛中毒,導致精神錯亂、舉止反常
所以,莫怪妲己迷惑紂王,莫怪商人酒後亂性,說不定是杯子有問題!
夔龍紋銅鉞(商)
夔龍紋銅鉞出土於新鄭的望京樓遺址,故也稱望京樓青銅鉞
青銅鉞高33.4公分,刃長38.3公分,重4.27公斤,是目前發現最寬大的商朝青銅鉞
透雕夔龍紋銅鉞(西周)
銅鉞中有一大圓孔,兩端鑄有透雕夔龍,此乃3000多年前的手工藝品
"難以置信,這是外星人存在的最好證據"(by古代外星人製作人Von Daniken)
"難以置信,這是不寫PPT就有時間做事的最好證據"(by 寶島李)
組玉珮(西周)
古代中國人喜歡溫文爾雅的玉,外國人喜歡閃亮亮的寶石,兩者都是石頭,一種低調奢華,另一種是張揚炫耀
曾幾何時,現代的中國人卻變得喜歡張揚炫耀,外國人反而低調奢華,真是風水輪流轉
中國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就配戴玉飾,新石器時代更會將玉珮組合起來,成為組玉珮,商周時發展成貴族禮器,成為身分象徵
身分越尊貴,配戴的組玉珮用玉越多,紋飾越精美,長度也越長,"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發出玉珮碰撞的清脆悅耳聲,因此配戴組玉珮的人,需注意儀態,要緩步走路,不能跑,符合"君子"形象
話又說回來,身上佩了一個玉枷鎖,想跑也很困難吧!跑著跑著,這玉枷鎖大概就散了!
晨肇貯銅角(西周)
斝跟角都是溫酒器,商湯打敗夏桀後,斝成為王用酒器,角則為諸侯所用
但是到了周,斝就逐漸消失,而角也有所變化,從溫酒器變成了酒杯
獸形觥蓋首(西周)
觥是酒器,跟水壺差不多大,舉凡形容喝酒的成語幾乎都會提到觥,如"觥籌交錯"、"飛觥走斝"等,形容"戰況"的慘烈XD
寶島李不解的是,為何用"觥"(酒壺)而不是用"爵"(酒杯)來形容喝酒的場景,難道是因為"大罐喝卡久"?
觥的形狀有點像吃牛排時淋醬用的醬壺,觥蓋應該是頭部加上背部才能把整個觥蓋住,但這裡只有頭部,不知背部哪去了?
"虢季"銅列鼎/"虢季"銅列簋(西周)
1990年,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發現虢國墓,出土大批青銅器與玉器,成為該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虢國墓的主人是西周虢國國王虢季,雖然虢國在歷史上並不有名,只留下一句成語:"假途滅虢"(春秋晉國想滅掉虞跟虢,便賄賂虞國國君,向虞借路攻打虢,晉滅虢後,回程順便滅掉虞,後指表面向對方提出無害的陽謀,暗地裡施行滅亡對方的陰謀,這段故事也是另一句成語"唇亡齒寒"的出處)
然而虢國也不是一直都那麼低調,人家一開始也是很"囂掰"的,只是"囂掰"沒有"落魄"的久,後來就不行了
西周初年分封貴族與功臣,而受封拱衛周室東西者,便是武王的兩位叔叔虢仲與虢叔
虢叔封於雍(陝西寶雞),稱西虢;虢仲封於制(河南滎陽),稱東虢,皆手握重兵,是當時的軍事強國
虢國既是武王的父輩封國,又是掌握軍權的強國,身分自然不一般
虢季墓出土大量隨葬品,包含一套七件,紋飾相同的青銅列鼎,與一套六件紋飾相同的青銅列簋
鼎是放肉的,簋是放糧食的,七鼎六簋乃西周禮制中諸侯葬禮的最高級別
然而到了東周,周室沒落,只能用七鼎六簋的諸侯僭越禮制,也學天子用起了九鼎八簋!
你看,古人的快樂就是那麼簡單,規定只能放7個,我偷偷多放2個,就這樣也開心!!
虢季墓除出土大量生活器物,還有軍械兵器,包含戰車46輛、戰馬60餘匹,又在墓區出土戰車約200輛、戰馬約500匹
以"諸侯千乘"來算,這相當於埋掉整個國家1/4的戰車,這下總算知道虢國是怎麼"落魄"的了!!
玉柄鐵劍(西周)
虢季墓出土除青銅列鼎外,更有金縷玉衣雛形的綴玉面罩、一套八件的銅甬鐘、毛織衣物、首次發現的皮馬甲及盾牌、以墨書寫的遣冊、大量動物玉雕等等
但眾多精美絕倫的文物,意義重大的考古成就中,卻都不及一個重大發現讓人震驚,那就是玉柄鐵劍
過去認為,中國冶鐵始於東周初期,傳說是鑄劍大師歐冶子打造出第一把鐵劍
但西周的虢季墓出土的這把鐵劍將此紀錄往前推進200年,故被稱為"中華第一劍"
前面提到了,虢國是姬姓諸侯兼軍事強權,罕見且尊貴的鐵劍出土於此,自然也就不意外了
金腰帶飾(西周)
由十二件金器組成的黃金腰帶~~~飾,在虢季身上發現,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飾品
不過寶島李覺得看起來比較像"繩鏢"耶
綴玉面罩(西周)
綴玉面罩覆於虢季面上,系由14件有面部特徵的玉片連綴在絲帛上製作而成,是中國首次發現的"瞑目"(墓葬用面罩),也是漢代金縷玉衣的雛形
鑲紅銅龍紋扁壺(東周春秋)
鑲紅銅龍紋扁壺在壺頸處有一圈鳥紋和象紋
壺身上有著用紅銅鑲嵌出的龍紋圖騰
問題來了,象跟鳥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那麼龍也是真實存在的嗎?
龍如果真實存在,龍又是什麼動物呢?
鱷魚嗎??
"鄬子倗"浴缶(東周春秋)
雖然現在人說的"洗澡"、"沐浴"雖然都是同一件事,但在古代是不一樣的,分為"洗"、"澡"、"沐"、"浴",
"洗"是洗腳,"澡"是洗手(盥也是洗手),"沐"則是洗頭,而"浴"則是洗身體
缶(音否),是缸,浴缶顧名思義就是洗身體用的水缸,不過這水缸的大小,是無法讓人進去泡澡的
使用時在浴缶中裝熱水,或是在浴缶中放燒過的石頭加溫,將水舀出洗身體
鄬子倗(音唯子朋)墓中有浴缶,也有尊缶,不過浴缶也好尊缶也罷,只是考古學家用以區分裝水或裝酒的稱呼,本身單名一個"缶"字
浴缶上有著非常精美的紋飾,亦有鑲嵌紅銅龍紋
器身上有漩渦紋,三條稱為三合漩渦紋,兩條的太極稱為二合漩渦紋,四條的卍字(對!商周時期就有)稱為四合漩渦紋,更有五條、六條等多種變化
此種紋路起源未定,有說是來自水面的漩渦,有說是天上的銀河,但總歸是古人觀察自然所得
後來此種紋路傳入日本,日本人以形似的漢字"巴"作字,稱之為巴紋
日本關於巴紋的說法也眾說紛紜,一說源自日本的弓箭護具"鞆繪"
兩種說法可能都對,在日本,跟武士有關的用巴紋,跟水有關的,也用巴紋
如日本神話中,雷神的形象會揹著好幾面繪有巴紋的太鼓,太鼓上的巴紋,便是日本先民對降雨的祈願
龍耳方壺(東周春秋)
鏤空銅俎(東周春秋)
楚漢相爭鴻門宴現場,范增設局殺劉邦,張良和樊噲勸劉邦快逃
劉邦聽聞卻說:"然而大夥都在,晚會正是精彩,怎麼好意思一個人走開~"
樊噲則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警告劉邦"你這條鹹魚裝什麼X!還不快閃!",這句話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言!
"俎"便是古代進餐時切肉的砧板,傳世極少,故此俎為罕見珍品
雖然古代中國是分餐制,一人一份切著吃,但此俎裝飾精美,應是用於祭祀,而非日常
"王子午"鼎(附匕)(東周春秋)
"王子午"鼎同樣是諸侯墓葬出土的青銅列鼎,一套七件,為楚莊王之子,任楚國令尹的子楚所有
墓葬中的鼎多會放有食物,而且按照身分,每個鼎放置的食物有牛有羊有魚有豬等不同,侍死如侍生,一旁也放了進食切肉用的匕
器身上盤有六條怪獸,繁複立體的淺浮雕蟠螭紋也很有楚國特色
蔡公子銅簠(東周春秋)
"簠"(音府)跟"簋"都是放糧食的青銅器,由簋演化而來,但由於功能重複,到了周朝末年就消失了
不過不得不說,盙的造型還挺像自助餐的菜盤的,難不成古人也吃"扒肥"?
喏~下面還可以放酒精膏加熱呢XD
樊夫人銅盤/樊夫人銅匜(春秋)
商周時代,那時候就知道吃飯前要洗手,此乃沃盥之禮
錯銀髹漆蟠螭紋銅方罍/錯金嵌松石獸耳銅方鑒(附勺)(戰國)
錯銀髹漆蟠螭紋銅方罍(簡稱錯銀方罍)跟錯金嵌松石獸耳銅方鑒(簡稱錯金方鑒)為一套,出土時,錯銀方罍就是置於錯金方鑒內,罍內有一把提勺
鑒跟罍之間有空間,冬天可以放熱水,加熱保溫,夏天可以放冰塊,製冷保鮮
罍既可放酒,也可以放蔬果,這把提勺就是喝溫酒的時候,伸進罍中撈酒的法寶(這把勺跟罍的匹配程度比台北故宮的組合看起來合理多了)
曾侯乙墓出土的方鑒更出土一把可以過濾酒渣的過濾器
方鑒四壁各有一隻怪獸攀附,造型生動,身上紋路清晰可見
跽坐人銅燈(戰國)
前幾年,魔術師劉謙在大陸正當紅時,大陸鄉民翻出2010年劉謙上志村健的傻瓜殿下單元
劇中,劉謙在志村健扮演的城主殿下前跪坐並交談,然後這段影片被大陸鄉民指責為劉謙向"日本天皇下跪"...
無獨有偶,台北車站大廳意外成為外籍勞工席地而坐約會的場所,引起"有礙觀瞻"的議論
這時,台灣鄉民等衛道人士也跑出來說"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說外籍勞工席地而坐"有礙觀瞻"是歧視...
這時代啊~~就是槓精太多,既然要說"席地而坐",寶島李也來槓一槓吧
首先,什麼是"坐"呢?
唐以前,古人以兩膝著地,屁股坐在腳跟上為"坐",也稱為正坐、安坐、經坐
故以往古人"促膝長談",指的便是兩人膝碰膝正坐著,距離很近,聊得很深入
如果是今日坐在椅子上"促膝長談",場面就很尷尬了,腳大概得伸到對方兩腿之間...
由於屁股壓在兩條腿上,膝蓋壓在地上,久了是很痛的,故古代的"坐"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席"上
"席"墊在膝蓋、腳下,減緩痛苦,按照禮法,依據身分不同,用的席也不一樣!這也是"主席"、"首席"一詞的由來,原指墊子,代指身分
唐以後,胡床(胡床即胡人的椅子,類似今天的童軍椅,故人推測李白詩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就是"胡床")開始普及,此後提到的坐才指坐椅子時的"垂足坐"
椅子普及前,如果沒有特別解釋,提到"坐"便指"正坐"
除了"坐"外,還有"箕坐"(兩腿叉開坐)、"踞坐"(屁股著地屈膝坐)、"趺坐"(盤腿坐)等等
古人的"坐"是非常講規矩的,是有教養的!亂坐是會被瞧不起的!
因此當孔子看到朋友原壤"踞坐",孔子便拿起枴杖便朝原壤的腿骨打下去,罵道:"野蠻人!"("原壤夷俟")
孟子進門撞見老婆"踞坐",能把孟子氣到要休妻!是孟子媽媽教訓孟子怎麼不先敲門,才作罷
《禮記》也告誡"立毋跛,坐毋箕"(不要站三七步,不要兩腿叉開坐)
西漢代賈誼更著《新書·容經》告訴皇帝"坐"要有坐相,洋洋灑灑寫了好幾種"坐"的儀態
故古代的坐,豈是今人口中隨隨便便的"席地而坐"!
眼前銅燈人物造型為"跽坐","跽"指膝以上挺直的跪姿,單用"跽"時,表示憤怒、警戒的狀態
前面提過的鴻門宴,樊噲衝闖入救劉邦,就使原本正坐著看戲的項羽挺起上身"按劍而跽"
"跽坐"則指上身挺直的坐姿,表示專注、謹慎的狀態,也稱"危坐",成語"正襟危坐"說的便是此種坐
為什麼古人對坐這麼重視?欸~~~
因為他們沒穿內褲!
當時男女穿的都是"裳"(裙子)!腿開開就會露出裡面的肉色馬賽克!
日本人傳統的跪坐,便是這種中國祖傳的正坐,故一些大陸鄉民看到"正坐"就說"下跪",還把"城主殿下"(どの)指為"天皇"(へいか),除了沒文化,還是只能說沒文化
至於台灣鄉民口中的"席地而坐",典出《舊五代史·李茂貞傳》,是唐末、五代的歷史,記載唐末藩鎮軍閥李茂貞個性仁慈,然治軍無紀律,御軍"席地而坐"
席是"動詞",也就是以地為席,無紀律、穿褲子、坐地上,想必這裡的坐就是古人最鄙視的,拿拐杖打,看到要休妻,"沒教養"的踞坐、箕坐,而不是規矩的正坐了!
故台灣鄉民所說的因為"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所以今天也可以的邏輯,指的是唐以前規矩、正式的"席地正坐"?還是唐以後像個沒教化的蠻夷般踞、箕"席地而坐"呢?
寶島李本身也是非常反對台鐵開放大廳席地而坐的,理由很簡單,不符合我們的文化!
如要席地而坐,等哪天百貨公司裡、大馬路上,爸媽不會拉著小孩罵:"地上髒,不要坐在地上",我們再來討論開放的可行性!
再說了,日本人到現在都"席地而坐",你看過哪個日本人(除了醉倒的)會光明正大坐在火車站大廳地上的?日本又何時容許外國人坐在火車站大廳地上的?
如果!如果!真要"席地而坐",也行,就依照古禮,規規矩矩地正坐吧!別像個野孩子似的在地上"席地而坐"!
不過話說在前頭,寶島李有次去北投文物館參加COLIA的茶道表演,心想參加日本茶道表演,應該要融入情境,於是寶島李在茶室內也假掰一下,正坐一回,結果坐不到10秒鐘,寶島李就後悔了!
寶島李正坐在塌塌米上,膝蓋上有體重,下無緩衝,痛苦難當!只得放棄,改盤腿而坐
沒想到寶島李一盤腿,旁邊不認識的眾女子見狀,也全都放棄矜持,棄正坐,改盤起腿來
沒辦法!正坐太痛苦了!不是只有胖子受不了!連妹仔也受不了!
臥姿紅釉陶狗(漢)
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禮記》註釋說"犬有三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也。",也就是狗分獵犬、看家犬、食用犬三種,獵犬、家犬有名字,食用犬則無名(免得吃不下腹......小強~~)
《禮記》也提到周代天子的飲食有"八珍","八珍"為淳熬、淳母(肉醬米飯及肉醬粟飯,類似滷肉飯)、炮豚、炮牂(先烤再低溫油泡的豬與羊)、擣珍(用牛羊鹿等肉搗出的肉泥)、漬(酒糟牛羊肉)、熬(牛羊鹿肉乾)、肝膋(音療,用網油包住狗肝,烤炙而成),當時的狗肉也是天子御膳之一
不過,狗肉雖也是御膳,但自古以來狗肉的地位一直不高,故有"仗義每多屠狗輩"之說,即"勇於打抱不平的多是底層百姓"
然而多底層才叫底層?句中也告訴你了!底層不是屠牛輩、屠羊輩、屠豬輩!而是屠狗輩!
狗肉的地位低,連帶著屠狗的人的地位也不高XD,但這也代表了狗肉應該是ㄧ般百姓最容易取得的牲肉了!
大概是工具狗既好用又好吃,漢代人極喜愛狗,因此漢代墓葬中大量出土陪葬的陶狗,數量為歷代罕見!普遍到各大博物館的漢代展區都至少標配一隻的地步!
寶島李看到這隻漢代陶狗的樣貌,脫口便說:"想必你就是柯基吧!!"
"柯基"伸長脖子做張望貌,應該是隻看家護院的家犬,前面提到的三種犬的造型還有所不同,若是陶食用犬則是胖胖模樣,陶獵犬則兇猛威武
附帶一提,宋代以後,吃狗的風俗就少很多,據說是因為宋徽宗屬狗,所以下令禁吃狗肉
不過寶島李對此理由表示懷疑,宋代不是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出現嗎?需求一直都在呀~~
七層連閣繪彩陶樓(東漢)
同樣很流行的東漢出土文物,就是陶樓
只要看到陶樓,幾乎可以100%確定,漢代展示區到了!
鎏金動物(東漢)
河南出土的東漢鎏金動物還可以看到大象,然而到了東漢末期的三國時代,中原的大象就已滅絕成瀕危動物!
有多瀕危呢?瀕危程度到了孫權送曹操一頭象,曹操還要問左右如何秤重,眾人七嘴八舌也不知所措,也因此才有聰明的曹沖秤象的故事
熹平石經(東漢)
秦始皇時代,民間除農業、醫學、祭祀等有用的書外,儒家典藉、各國史書等皆要焚毀,收孤本於咸陽的皇家圖書館
然而後來,咸陽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圖書館裡的這些上古典籍就真的沒了
西漢初年,皇帝命人找到一位還能背誦《尚書》的90多歲老博士(秦朝官名),用漢隸抄錄其背誦的29篇文章,為今文經
十多年後,又意外在孔宅牆壁夾縫中發現了用古文寫的《尚書》,內容比今文經還多出16篇,為古文經
因為今文經跟古文經多有出入,而且因為書簡容易毀壞,故在漢靈帝熹平年間,由大學者、大書法家蔡邕(就是後來在《三國演義》裡哭董卓的傻蛋)提議,將經文刻於石壁上,並且校正古今文版本,保留異處,彌平版本混亂爭議,是最早的官定石經
但是才刻好沒多久,熹平石經就被董卓給毀了,現在找到的石經殘片,大多存在陝西碑林博物館內,而河南博物院的熹平石經殘片,不知道為何重複寫著"三重"XD
漢司徒袁安碑(東漢)
一般來說,秦亡後,由李斯所發明的官方字體小篆也就不怎麼使用了,漢代主要用的是漢隸,故此通用小篆書寫的石碑,出土時就讓人眼前一亮,銘文也體現出秦篆到漢隸演化的篆隸之變
此碑為東漢司徒袁安的墓碑,碑中有穿,碑文為小篆,記載袁安生平,與《後漢書》所載相符
袁安是誰呢?墓碑名已經說了,東漢人,汝南人士,官拜司空、司徒,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為漢代的三公,約當現在的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監察院長)
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就會想起一個人來,汝南出身,還姓袁,天天說自己身世好,家裡四世三公
對!就是本來開局本可"天胡",但卻一把一把輸,最後輸到當褲子的袁紹!
袁安就是袁紹的高祖,所謂四世三公便是由袁安算起,高祖袁安、叔曾祖袁敞、祖父袁汤、生父袁逢、叔叔袁隗,四世中居三公者多達5人
泗水撈鼎畫像磚(東漢)
石刻畫像描述泗水撈鼎的傳說,傳說大禹將天下劃分九州後,並鑄九鼎,九鼎上飾有各州名山大川、珍奇異物,被視作王權象徵
傳說九鼎沉於泗水,秦滅周後,秦始皇欲用九鼎證明自己是天下正統,遂於泗水撈鼎,然而當鼎被撈出時,鼎內一龍伸出咬斷繩索,鼎再度沉沒
這個故事雖然流傳千古也流傳甚廣,《史記》也都這麼記載,但根據近代考古研究,九鼎在周代末年就已送入秦國,所以這個傳說其實是假的XD
或許泗水撈鼎的傳說在民間盛行,所以司馬遷老先生便把這故事載入《史記》
這則傳說之所以流傳,重點在"龍把繩子咬斷,秦得不到鼎",乃漢黑秦非正統也
然而漢黑秦可以理解,只是不知為何,漢代似乎很喜歡用一些大時代故事來作為墓刻題材,如泗水撈鼎,之前在山東博物館也看到過同樣主題的墓刻,其他還有"二桃殺三士"、"荊軻刺秦王"等
奇怪,墓刻不是應該刻些"開棺者死"或"天國美好"的題材嗎?
繪彩天馬畫像磚/儀仗出行畫像磚(南朝宋)
注意喔!左邊那幅畫像磚雖然名為天馬,但這匹馬明明有爪啊!
對!馬首、龍身、虎爪、鳥翼,這就是古人對"天馬"這種生物的想像
阿姆溝~~~
寶島李怎麼覺得比較像"狮鹫 Griffin"啊?
楊國忠進銀鋌(唐)
陽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由於楊貴妃的關係,楊國忠成為唐玄宗的寵臣,擔任大唐宰相,負責邊市貿易稅收,所收銀兩就融成銀鋌
銀鋌有餅狀、笏狀、元寶狀,餅狀、笏狀銀鋌只用於官方留存,銀鋌上刻官職、人名,表明由誰負責進奉,民間流通的只有元寶狀銀鋌
花釉瓷執壺(唐)
唐代物件就是有種恣意揮灑,這就是美的自信,這種美也影響日本,可以看到即便到了明代的日本戰國時代,經過宋代的完美跟明代的神經質的美學洗禮,卻依舊追求著唐代不精緻但質樸有自信的美
日本茶聖千利休那句:"美,就是我說了算",雖然大多數認為,這句話是說千利休對美的絕對見解與自信,然而寶島李卻覺得這句話中的"我"指的是每一個人,而非獨指"千利休"
識得物的美,物就是美的,於是"美,就是我說了算!"
然而,日本只有一個千利休,但是寶島李覺得唐代的工匠,個個都是千利休!
三彩獸面鎮墓獸(唐)
唐代非常流行的鎮墓獸,台北故宮博物院唐代藏品較少,但在陝西、洛陽的博物館都有大量收藏,就不多說了
梵文貝葉佛經(唐)
中國的紙大概是發明於西漢,經東漢的蔡倫改進,讓紙變得便宜
在蔡侯紙傳播世界,改變世界以前,世界各地用各種"不同材質的薄片"來記錄
這邊為什麼要說是"不同材質的薄片"呢?
比如埃及的莎草紙,雖然叫紙,但其實是埃及莎草的莖的編織物,歐洲通用的羊皮紙,雖然叫紙,但其實是羊皮,中國古代也用竹簡、絲綢來紀錄
因此不是只要能寫字的薄片都是"紙",紙的定義是"以纖維製成漿水,經過濾、乾燥而成的薄片"
前陣子還有人非要槓說,埃及的莎草紙才是最早發明的紙,讓寶島李突然想起"指鹿為馬"的故事
印度古代怎麼紀錄呢?跟埃及的莎草紙一樣,用植物!古印度用樹皮跟貝多羅葉(Pattra)作"紙"
貝多羅葉類似棕擱葉,葉寬而長,經水煮、乾燥、拋光,截成大小一致的長條形,打孔後,便能書寫、裝訂,印度古人將佛經"刻"於貝多羅葉上,再上墨,稱為貝葉經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經,感念駝經的白馬跋山涉水,在洛陽建白馬寺,白馬駝回來的便是貝葉經,後來唐三藏西天取經,取回的也是貝葉經
然貝葉經保存不易,全世界現存貝葉經總量不過千部,大多存於西藏,占六至八成
三彩舍利匣(北宋)
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圓寂後煉化出84,000個舍利子,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以五金七寶(五色金屬、七種金、銀、寶石)鑄成84,000座佛舍利塔,供於轄下84,000國
傳說中的五金七寶舍利塔指的應是此種舍利匣,比較貴重的舍利匣會用各種金屬打造,三彩陶則屬比較常見的形式
雜劇人物雕磚(北宋)
宋、元墓葬中很流行的戲劇人物像磚,相對漢、唐都喜歡大場面的墓壁畫,宋、元似乎比較偏向日常娛樂
磁州窯白釉黑花瓷梅瓶(金)
其實看到這個梅瓶,寶島李是頗為震撼的,金朝的器物一般來說,頗有古樸的唐宋之風
而此梅瓶紋飾如此豐富工整的物件,寶島李見得不多,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明代器物
雕磚俑(元)
陶院落(明)
明代北方的有錢人的房子,門前有男女僕人
銅俑(明)
俑的誕生便是為了陪葬所用,商朝用活人陪葬,周朝開始用芻靈、芻狗替代活人陪葬
芻靈是草紮的人,芻狗是草紮的狗,也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芻狗
周朝後來又用陶、木、銅等材質做俑陪葬,大概是因為俑太像人了,故孔子感覺"金矮油",遂有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說法
陪葬俑以陶俑為主,銅俑並不多見,銅俑的主人是明代河南靈寶的許氏家族
許家的靈魂人物是許進,乃明代著名的文武雙全將領,憑軍功升任兵部尚書,後任吏部尚書、太子少保
許進有五個兒子,均為進士,父子六人同為朝廷重臣,有"許半朝"之稱
有了這層認識,也不難理解,這批罕見的銅俑的出處了
金臂釧(明)
臂釧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但卻不是原生於中國,可能是在戰國末期從波斯進入中國,盛行於漢、唐
然而到了明代,受到禮教的束縛,連露出肌膚都"阿彌陀佛",這種套於上臂或前臂的臂釧就沒落了
象牙透雕盒(清)
清代最著名的象牙透雕,廣州牙雕尤為出名
象牙白菜(清)
象牙雕的白菜,雖然神色俱全,紋理精細,但顏色看起來就有點蔫掉了的感覺,不似台北故宮中的翠玉白菜,正新鮮
匆匆來一趟鄭州,除了鄭州的食物外,河南博物院算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且念念不忘的地方,加上就在市內,也不用舟車勞頓
可惜這次來遇到整修,沒有辦法看全,只能下次再來一趟了!
河南博物院
人均:免費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8號
電話:+86-371-63511237、63511063
營業時間:Tue-Sun:09:00—17:30(冬季09:00—17:00),閉館前1小時停止發放門票
必殺技:蓮鶴方壺、武曌金簡、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杜嶺方鼎、婦好鴞尊、雲紋銅禁、四神雲氣圖、賈湖骨笛、玉柄鐵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