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洛陽城東12公里的白馬寺,建於東漢漢明帝時期
因為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各地佛寺皆始於此,故有中國第一名剎之稱
不過雖然是中國第一座名剎,又是東漢遺跡,但寶島李其實沒那麼想來白馬寺
因為寶島李知道現在看到的白馬寺,已經不可能是東漢的那個白馬寺了!
只不過VERONA要來,寶島李也就來一趟吧!!
不然太機車,就真的沒朋友了!!
寶島李叫了上午載我們去龍門石窟的BENZ專車司機,送我們去白馬寺
從我們住的洛陽新區,開車過去大約要一個小時,算是比較遠的景點
雖然白馬寺現在洛陽的東邊,但是在東漢,白馬寺可是在洛陽的西邊,並不是說白馬寺搬家了
事實上,從東漢到現在,白馬寺建了又毀,毀了又建,然後又毀又建,一直都在同一個地方,動都沒動過,搬家的是洛陽城
東漢時期的洛陽在白馬寺東邊,現在從白馬寺大約再往東走個3公里,還能看到漢城牆遺址
白馬寺入口有三個門,一般因為寺院多在山中,故稱寺院的門為山門
也因為有山門有三個門,也叫三門,象徵“三解脫門”,分別為中間的“空門”,及兩邊的“無相門”和“無作門”
出家稱為”遁入空門”,即是用寺院中間的”空門”借代
1934年,南京政府古物保管委員來洛陽考察古蹟,所著《征途訪古述記》中記載當時白馬寺景況
“第一進山門,標橫額白馬寺,系明嘉靖間重建;門前有一對石獅,亦系明刻”
白馬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剎”讀音為”岔”,意思是佛陀的居所
現在常用的”寺”,原本卻是古代接待賓客的國家招待所,如鴻臚寺、太常寺等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夢到金人飛於殿前,就問眾臣,那是什麼神?
臣答,那個不叫神,那個叫佛(那個不叫丁,那個叫當)
於是漢明帝派大臣出使天竺(印度),請回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佛經抵達洛陽,即為著名的”永平求法”
據說因感念白馬馱經,故以白馬為名
在為兩位高僧敕建的僧院完成前,漢明帝安排高僧暫住“鴻臚寺”,而僧院完成後,便沿用“寺”之名,稱為白馬寺
這是中國第一次用”寺”稱供佛、修行的所在,現代XX寺的說法,便是源自白馬寺
兩位天竺高僧在白馬寺譯經,傳揚佛法,他們首先在這此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對,鹿鼎記那本)
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也在白馬寺譯出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
白馬寺在中國佛教發展上堪稱濫觴,被佛門弟子尊為”祖師之庭院”、”釋教發源地”,稱“祖庭”和“釋源”
至今白馬寺的文物、器具上,都有“祖庭”和“釋源”字樣
剛剛提到,白馬馱經之說,一般相信這是白馬寺名稱的由來
不過寶島李也覺得很好奇,為何是感念白馬,而不是感念兩位大師,取名騰蘭寺呢?
根據白馬寺的官網所載,白馬寺這名字的由來,除了白馬馱經說外,還有另外兩個說法
一是有個印度國王,打算毀掉所有的佛寺,但在招提寺,夜見”白馬繞塔悲鳴”,遂止,並改“招提”為“白馬”
後來的佛寺,便多以白馬為名,這個慣稱也流傳到中國
另一種說法則是少了毀寺那段,並把上面印度國王改為漢明帝
三種說法都有出處,也很難說哪個是真的!!但是我個人是覺得後面兩種比較有道理啦
白馬寺在漢朝創建時,建築皆為”天竺舊式”,但是因為被歷代戰爭所毀,現在看到的建築皆為明清所修
然白馬寺址從未更動過,因而漢時的基台、 井仍依稀可見
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
只是這些佛像...............
算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重修西京白馬寺記》
入口左手邊有個《重修西京白馬寺記》
西京?
漢朝的首都要不在長安,要不在洛陽
洛陽為首都時,長安是西京,長安為首都時,洛陽為東京,那西京是哪裡?
原來這是宋太宗下令修寺的石碑,宋朝首都在今天的開封,在開封西邊的洛陽自然是西京了
入口另一側則是元朝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
天王殿
這裡原是白馬寺的山門,後來明代加蓋了山門,原來的山門才變成天王殿
一進天王殿,看到的是彌勒佛像,殿內四周為四大天王像
但是有趣的是,《征途訪古述記》所記載的白馬寺景況可不是如此
天王殿中,四大天王是有的,但是主尊並不是彌勒佛,而是關公!!
關公跟佛教的淵源興起於北宋,盛傳關公顯靈,發願為佛護法(有說是隋唐,但其實是後人杜撰)
元以後寫入三國演義,成了伽藍護法,還變成21位伽藍菩薩的代表
於是明清的佛寺中,可以看到紅面長鬚,手持關刀,飄著綬帶的關公伽藍菩薩
這在元以前是不存在的,所以始於隋唐的說法有記錄,卻沒有證物
這讓關公在既是道教的伏魔大帝,又是佛教中的伽藍菩薩,簡直就是在MLB跟NFL全明星賽雙棲的博.傑克森Bo Jackson啊!
置於原來的大門處,也符合關公發願為法場護法的傳說
不過,要認明,只有有綬帶的關公,才是佛教護法喔
回到天王殿上,這眼前的彌勒佛哪來的?關公又哪去了?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966年,白馬寺慘遭文革摧殘,嚴重毀損
據《洛陽市志》記載:白馬寺村民焚燒寺內大藏經等佛籍55884卷
其中包括由三藏師徒從西天帶回(或說緬甸所贈)的30餘片“貝葉經”(寫在棕櫚葉上的古代佛經)
砸毀元、明、清歷代佛像91尊,損壞的佛像悉數丟棄,寺中一片破敗,僧人也多被逼還俗
估計關老爺子在這次浩劫中,虎落平陽,遭遇不測了
然而,1973年初,同樣信仰佛教的柬埔寨國王準備訪問洛陽,白馬寺自然是參觀重點
問題來了,被稱為“祖庭”和“釋源”的白馬寺,若是被發現是如此光景,你們好意思嗎!!!
於是洛陽政府趕緊與中央協調,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來三世佛、兩尊護法天將、十八羅漢、大肚彌勒像等2900件文物,擺在白馬寺充數
其中大肚彌勒像,就客居此天王殿
不過,這一”調”,就跟劉備借荊州一樣,有借無還!!
現在北京故宮認為當初是”借用”,事情過了應該歸,但是洛陽覺得當初是”調撥”,用完就該留著
而且洛陽白馬寺還認為這些借來的文物是鎮寺之寶,現在故宮還為這件跟白馬寺沒完沒了!
嘖嘖~~~現在知道搶人家的文物當寶貝,當初幹嘛要砸了呢!!
其實啊~~~
我覺得白馬寺當初也可以在空空如也的寺內跟柬埔寨國王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施主你頓悟了嗎!?”
這不就不需要折騰了嘛!
彌勒佛身後是韋馱天,善走,乃佛教二十四諸天之一,佛教的護法天神,寺院的守護神
因保護佛舍利有功,因此在佛寺中,一定朝內,向著大雄寶殿的方向,照看佛舍利
大佛殿
《征途訪古述記》中記載
”第三進大殿,新標一橫額曰萬寺靈光”
”中塑釋迦佛,中左塑文殊菩薩,中右塑普賢菩薩。阿難、迦葉、梵王、帝釋、韋馱立侍”
殿內現有明代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菩薩等“華嚴三聖”,及阿難、迦葉兩位弟子,還有現代仿造敦煌石窟的散花天女
估計上述梵王、帝釋、韋馱等都已經沒了吧
佛胸前有一“卍”符號,現在稱為”萬”,但其實早期都譯為“德”,取“萬德莊嚴”之意
是後來武則天時期才改叫”萬”,謂吉祥萬德所集也
殿中新增,飛在空中的“散花天女”,則是每當佛陀講經時到高潮時,便撒出鮮花,為講經祝賀(相當有舞台效果)
這便是“天花亂墜”一詞的由來
大佛殿背後,面北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座像
寶島李一直好奇為什麼有時候叫觀世音,有時候又稱觀音,在找資料時才知道
過去舊譯就是“觀世音”,但到了唐朝因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
避諱,真是件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簡單的說,你不能跟帝王或聖人的姓名用同一個字
比如漢明帝的時候,就因為漢明帝叫劉莊,因此很多姓莊的人改姓”莊嚴”的”嚴”
後晉高祖石敬塘時,姓敬的就更妙了,改成姓苟或姓文,一個姓居然還拆開成兩個用了!!
而唐代也因為姓李,所以跟李同音的鯉魚不能叫鯉魚,要叫赤鱘公,當然,也禁止補抓販賣
連一向代表北方的玄武,為了避清康熙玄燁大帝的諱,也把故宮北面的玄武門改成了神武門
有時避諱是一時的,有時候避諱成俗,這用法就流傳了下來
如古代一月叫政月,秦始皇在一月出生,故名”贏政”,為了避諱,反把”政月”改成了現今的”正月”(而且要唸蒸)
西漢漢文帝劉恒時,要避諱名字中的”恒”,便把”姮娥奔月”改成了”嫦娥奔月”
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所以把當時上廁所的便器”虎子”,變成了馬子,成了今天的馬桶
還好現在不用避諱,不然”九”不能用可怎麼辦啊!!
現在看到的觀音菩薩形象都是女相,但是過去剛剛傳入中國時,可都是長鬍子的男相
上次在西安的藍田水陸庵一見文殊菩薩,也是驚了!!!
但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以後談到西安的時候再說
大雄殿
《征途訪古述記》記載
”第四進法堂,標一直額曰大雄殿,中塑釋迦佛,左藥師佛,右彌陀佛,東西列十八羅漢”
不過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大雄殿的匾額已經是橫式的匾額了
而且看起來很有歷史,不知道是從哪座寺院拆來的
大雄殿內原有的橫三世佛據傳為元代塑像,東西列著十八羅漢則據說為遼代文物,可惜這些塑像在文革中全部被毀
取而代之的是從北京故宮調來的明代橫三世佛,以及元代的泥塑韋力天將、韋馱天將、十八羅漢像
其中十八羅漢是以“夾紵乾漆”工藝製作,是在泥胎上,裱上麻布,一層麻布一層漆,反復塗裹,最後上色脫去泥胎
這種工藝興於戰國,盛於唐,元、明以後已經少見,現已失傳
同時因為“夾紵乾漆”像重量輕,質地堅,容易搬運,所以容易被盜,現存不多
還好,這個技術,在唐朝時流傳到日本,現在日本稱之為”乾漆”,還有專門的乾漆手藝人製作、教學
三世佛前兩位護法,寶島李查找許久
比較確定的是,這位白面天將是韋天天將
韋天與韋馱天經常被搞混
韋天是南方增長天王座下,四天王三十二天將之首的護法天將
而韋馱天則為二十四天之一,有面北護佛舍利之責,也稱韋馱菩薩
另一位紅面天將就好多說法
白馬寺官方說是韋力天將,因此只要介紹到白馬寺大雄殿者,網上都說是韋力天將
但是寶島李再細查,google韋力天將是誰?結果顯示查無資料
這就跟寶島李google”地球上比寶島李更帥的男人是誰?”,結果查無資料是一樣
寶島李後來找到一個說法,說韋力是”大自在天”
這~~~~輩份就高了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的說法就是濕婆神,你讓濕婆神當護法,這簡直就是讓總統守總統府大門啊!
即使到了佛教當護法,怎麼說也是個國防部長啊!這國防部長看大門...............反正我是沒見過!
還有人說,他是托塔天王李靖,也就是北方多聞天王的人間版
但問題是,托塔天王或是多聞天王,通常是綠色的,而不是紅色,而且托塔天王的塔去哪了呢?
也有人說,他是伽藍菩薩,應是紅面關公,但該尊拿的並非關刀,也未留長鬚,並且是元代文物,也不可能是關公
寶島李相信這位據說是”韋力天將”者,可能是被關公取代前的早期伽藍菩薩
不過這也就是寶島李猜想的,如果有誰知道的,也請告知一聲
大雄殿後門還是一尊韋力天將塑像,據說是寺內現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
雖然寶島李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雖然寺方是這樣介紹的
不過,寶島李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個年代應該到不了元代吧
接引殿
根據《征途訪古述記》所述
”第五進接引殿,中塑西方三聖”
西方三聖即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二菩薩
而根據洛陽區檔案史志局說,白馬寺現存佛教造像百餘尊
其中大雄殿的泥塑韋力天將、韋馱天將、十八羅漢像皆為元代文物,“夾紵乾漆”三世佛為明代
天王殿的彌勒佛為明代文物,泥塑四大天王為清代
大佛殿的泥塑釋迦牟尼、文珠、普賢菩薩像屬明代遺物;
毗盧殿的毗盧佛為清代遺物
這邊漏掉了接引殿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二菩薩,難道這三尊也是後修的?
這個嘛~~~~
個人意見~~~~
我看那個長過膝蓋的手~~~挺不像古代會有的錯誤!
清涼臺
根據《征途訪古述記》所述
”第六進已在高阜,地名清涼臺,正中毗盧閣,中塑毗盧佛”
”左攝摩騰殿,中塑攝像,右竺法蘭殿,中塑竺像”
”寺內除碑刻外,在圍牆內束隅清涼台下有一石棺”
”方形,四周佛像及花紋,技法質樸,審視再四,似為唐以前物”
”惟究為石棺與否,不易斷定,或為藏經之石櫃”
據說文中所載的”不易斷定”的石櫃,可能就是安葬白馬的石棺
清涼臺在白馬寺的最後方,是一座高台
相傳,清涼台是漢明帝避暑讀書的地方,也是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翻《四十二章經》的地方
清涼臺上有一口據稱已經千年歷史的古井,上面漂浮著各種鈔票,簡直像個汙水池,醜陋不堪
毗盧閣
毗盧閣初建于唐朝,在清涼臺上
內供釋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華嚴三聖”,皆為清代塑像
為紀念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宋朝起為二高僧修建殿堂,現在清涼臺兩側仍有兩位高僧的佛殿
國際佛殿苑區--泰國風格佛殿苑
順著導覽方向再往西走,就到了國際佛殿苑區
...........................
...........................
...........................
國際佛殿苑區--緬甸風格佛殿苑
...........................
...........................
...........................
國際佛殿苑區--印度風格佛殿苑
...........................
據說現在看到的是3個,未來規劃到10個!!
不過我不是很明白這樣搞的意義是什麼??
說真的,寶島李來到白馬寺就感覺一股拼裝味,然後整個人都很躁動,很想趕快離開(也可能是太熱)
白馬寺就是個賣著漢代故事,用明清建築,裝著北京文物,貼著他國的裝飾的拼裝貨
當然啦~~寶島李當時並不知道,但是,這種氣氛是可以感覺出來的
當下的感覺,就是不如在北京看雍和宮
寶島李在這種心情下,有些真古蹟,就硬生生的錯過了~~~
比如在白馬寺的東邊還有個”東白馬寺”之稱的齊雲塔,那是建於漢代,重修於金代,洛陽現存最古老的佛塔
另外,在白馬寺山門內,東西圍牆下,埋著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
還有唐代明相名偵探狄仁傑,也埋在白馬寺
算了,留些念想也是好的,反正李媽媽已經放話要來洛陽了,那就下次在來吧
白馬寺的售票口前滿滿的小販,感覺跟自詡佛門釋源、祖庭的聖地,落差好大
寶島李不爽的情緒搞不好就是從這邊開始的
然而更讓寶島李不爽的,還在後面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故事開始:洛陽神都行(1) @ 麗景門喝羊湯
白馬寺
人均:150 RMB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洛白路6號
營業時間:0730-1900
訂位電話:+86-379-63781065
網址:http://www.chinabaimasi.org/
必殺技:故宮借來的文物、齊雲塔、兩位高僧墓、狄仁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