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景區2009年實施環保車交通,所有外來車只能停在景區外的停車場,然後徒步或坐環保車或專門車隊前往景點

大概是因為有人"承包了這片山頭",上次來五臺山大朝臺,找了半天才有人願意接單,載我們一行人上山環臺。而且一路上司機都得下車跟守門警衛"搏暖"

五臺山並非一座山,而是一系列山峰群,海拔高達3061公尺。其中有五座高聳山峰,故古代稱其為五峰山

根據歷代經典記載,五峰山在古代就是仙山,是修仙的地方,當時也稱紫府,又因氣候涼爽,稱清涼山,不過當時清涼山此一名稱並不知名

而五峰山的山頂"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DSC01923.JPG

後來,佛教傳入五臺山,記載就開始神話了

有說東漢永平10年(67年),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到清涼山文殊道場傳教,只是剛好遇到漢明帝求佛才翻譯佛經

也有說,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洛陽白馬寺譯經後,來到五臺山發現此地有佛舍利!有佛足跡!有山似印度靈鷲山不拉不拉

更甚者說,兩位高僧來之前,摩騰就用 全球通 天眼通看到此地的阿育王舍利佛塔(Whaaaaaaaaat)等,所以選擇此地

因此,各種記載有前後矛盾,啟人疑竇之處,但是,神話就這樣,出家人的事,別試著了解它,去感受它

不過,也不能怪人家穿鑿附會一心想把五臺山當家,因為《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就這麼記載: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這是佛教載入經典的應許之地呢!

  

東臺望海寺

DSC01924.JPG

總之,過濾掉各種政治正確的說法後,事實就是兩位高僧請漢明帝在五臺山建廟,而有了大孚靈鷲寺,也就是今天的顯通寺為五臺山佛教之始

北齊時,五臺山寺廟增加到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命人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供奉文殊菩薩。於東臺望海寺供奉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到五臺山的信徒香客,到五個臺頂寺朝拜,這叫做朝臺

親自登上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叫作大朝臺,完成一次大朝臺相當於完成了一次五百年的修行

不過朝臺是一項危險的活動,即便是今日,依舊有人因為體力不足或山頂低溫而遇險,更別說古代了!

於是,我們聰明的乾隆,把東西南北中五座臺頂的文殊們通通請到臺懷鎮的黛螺頂

從此,上黛螺頂朝拜就相當於朝拜了五方文殊,稱為小朝臺 

DSC01928.JPG

我們從臺懷鎮出發,第一站是東臺頂的望海寺

東臺望海寺位於望海峰,海拔2796公尺,從臺懷鎮到望海寺,車程大約半小時。

《清涼山志》載∶「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鏡,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州,因以為名。」

即五臺山因為地勢高聳,向東眺望河北地界,雲霞起伏如同海波浪,因而得名望海。

據《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歷代加以修飭而有今日規模(不過《清涼山志》記載元代建寺

DSC01926.JPG

望海寺供奉聰明文殊菩薩,東西配殿各為三間石窯洞,內供石雕文殊像。建有望海樓一座,高三層,是為遊客和信眾觀日出而建的,後被毀。1985年重建

不過,原來的望海樓都沒提到是何時建的,寶島李猜測是在中共建政後所建。因為民國22年重新編撰的《清涼山志》記載與贊詩中也沒提到這座望海樓

當寶島李到了望海寺,雖然知道現代科技的無所不能,但是依舊覺得驚訝,這座立於交通不便的高山之巔的大廟,即便今日,也不是件易事

更何況千年前便在此塑像建廟,還有諸多信徒來此環臺參拜,實在令人心生敬佩!

 

笠子塔

DSC01936.JPG

笠子塔是東臺聖跡,稱為笠子塔並不是因為造型像斗笠,而是因為這座塔收藏了斗笠

《清涼山志》載∶「宋宣和間,代牧趙康弼同慈化大師,見異僧入那羅延窟留笠子,建塔藏之。故名

那麼那羅延窟又是啥呢?

那羅延窟是東臺頂後的一個洞窟,《清涼山志》載:臺東畔。其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吐納雲霞,或燈光時出。《華嚴》云:『是菩薩住處,亦是神龍所居。

那羅延意為堅固,那羅延又稱那羅延金剛,相傳為毘濕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是護法的金剛力士

乍聽之下好像又多了一個新出場人物,但其實那羅延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因為那羅延就是位於佛寺山門,被我們稱為哼哈二將中張口的"啊"大將啊!

DSC01930.JPG

北臺頂,亦名葉鬥峰,海拔3058公尺,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有"華北屋脊"之稱

不過寶島李覺得有一點特別奇怪,觀五臺諸峰名,東臺-望海,西臺-掛月,南臺-錦繡,中臺-翠巖

但是北臺叫"葉鬥峰",這算啥玩意兒?山上可是連樹都沒有啊!還有,樹葉要鬥啥?

於是寶島李查了查典籍淵源,發現這亂七八糟的禍源又是簡體字的錯!

"葉鬥峰"在大陸簡體字寫作"叶斗峰",可"葉鬥峰"或"葉斗峰",但"葉鬥"是山上的樹葉會打鬥?或"葉斗"是長得像樹葉一樣的斗?

事實上,"叶"本身就是一個古字,而不是"葉"的簡體字,"叶"唸做"協",是協的異體字,協助的意思

"叶"這個字傳到日本,也被日本人使用,只是不當"協助"用,更不當"葉",而是"實現願望"的意思

而"葉鬥峰"的鬥也非鬥,而是"斗",這裡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古人講到天文的"斗",說的就是北斗七星

《清涼山志》記載北臺,高四十里,頂平廣,周四里,亦名叶斗峯。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

這裡的「叶斗峯」便是原字。"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意思就是"仰望高峰,山巔高聳如同能摸到北斗七星一樣"

「叶斗峯」其實是指"貼著北斗七星的高聳山峰「叶斗峯」如此一解釋,是不是宏偉高大起來了!

結果寶島李在網上找資料時,發現,北臺頂立了一碑,果然寫了"葉斗峰"三字

唉~沒文化,真可怕!

DSC01931.JPG

如果沒有搞簡體字運動,「叶斗峯」就還是「叶斗峯」,你或許不認得"叶"字,但至少不會是"葉"

簡化後,叶斗峯」理解成「葉斗峯」,不僅丟了原意,也搞不清楚啥意思,貽笑大方

喜歡說"看上下文就知道啥意思"的簡體字支持者,大概看了半天也無法搞清楚原意

寶島李有次在華山,就看到一對父子,在"隻手擎天"大字前,做了個"雙手托天"的動作

一下子就把一變成了二,把單手從容擎天,變成了雙手全力擎天,意思跟神韻都錯了!

隻手能擎天,才是屌炸天!你用個萬佛朝宗,恐怕連龍劍飛都看不下去

話說,文字就是為了溝通,而溝通最基本的就是效率跟避免錯誤

麥克阿瑟就曾經用勝利者之姿嘲笑日本人的語言,說日本人會戰敗,就是因為日語溝通效率低,語焉不詳,靠猜

文字如果要靠上下文才能明白這字的原意,還要"讀空氣",那溝通的效率不就太低了嗎!

當然,搞曖昧的時候,下麵/面給你吃,這種不明不白的杜蕾斯式溝通,就挺適合的!

題外話,寶島李老是看到大陸網友有"簡體字自古就在使用,繁體字適合藝術表現,如果要講正統那幹嘛不用甲骨文"之類的

這麼認為的人,可以去看看古代的詔書、碑文,用的都是繁體字,正式場合你是不可能看到簡體字(當時的簡體字)

一如在合同條文中不可能出現簡稱、暱稱或火星文、注音、拼音文字,因為那都是會產生歧義的用法!

簡體字雖然也用,但多用在私下場景,或抒發興致,這些文書留傳下來,反而成為後代的藝術作品。好比肚子痛得不得了的時候寫出來的肚痛帖

簡體字反而多用在藝術"字體"上。但在山水書畫的正式題跋上,你會看到的還是繁體字。

所以馬英九總統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也是相當正確的說法

DSC01933.JPG

至於"講正統那幹嘛不用甲骨文"的,那也是相當可笑的槓精慣用詞!

文字是有生命的,會自己成長,當文明發展,遇到一堆無法解釋的事,文字不夠用的時候,文字就會繁衍

用甲骨文這麼原生態的文字,很難去描述各種狀態,或者變得要用很累贅的話語去描述

如果非用甲骨文才正統呢?那我們可以看看老美那邊會發生什麼事

老美文化不常描述血緣關係,所以當他們說祖父時,用"Grandfather",曾祖父時用"Great-Grandfather"

曾曾祖父呢?只能用現有的字去擴充,Great-Great-Grandfather",曾曾曾祖父用Great-Great-Great-Grandfather",曾曾曾祖父用Great-Great-Great-Great-Grandfather"

用甲骨文描述現代生活,大概就跟英文描述血緣關係一樣,只能用貧瘠的詞彙Great老半天了 

而在中國文化中,罵人祖宗八代是隨身必備XD,因為隨身必備,自然會衍生出新的字或詞,專門描述這種複雜的血緣關係

所以當中國人說到曾曾曾祖父時,直接就有"烈祖"這個詞,不用Great半天(不過老外早就放棄了,三代以上直接用祖先ancestor)

所以,我們現在用的中文字是融入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因為需求而誕生、茁壯,因為改變而死亡、衰退

過去的大砲射的是石頭,所以叫"砲"。後來的砲是用火藥的,於是成了"炮",沒有石頭砲了,砲這個字就死掉了,你不刪減它,它也必死無疑,無須簡化。

用甲骨文才正統的槓精論點,那是守著電磁爐還鑽木取火的原始人。不信可以試試看用甲骨文描述一下"智能終端",看看要花幾個槓精?

更何況,甲骨文在自然演化與書寫工具的變化下,成了金文、篆書,又成了隸書,而繁體字從金文開始就略顯雛形,一步步成為中國人用了2千多年的文字

即便2千多年後,不需要專業知識,就依舊能理解2千年前古人的思想跟生活。光這點,就足以讓歐美人、埃及人、中東人羨慕不已

如果使用了2千多年的文字還不算正統。如果流水的王朝,鐵打的繁體字,還不算正統。難道簡體字算正統?難道你重新發明了正統的定義!

而那些說用甲骨文才正統的人,可能上不了網,因為結繩記數、飛鴿傳書才正統

DSC01934.JPG

那麼為什麼要把繁體字簡化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政治力規範文字,並不是因為覺得六國文字太難學而改,改是為了"書同文"而改

而近代中國將文字改繁為簡,卻是因為"中文字太難了,難以普及教育,所以要把中文簡化,使其容易學"這樣的理由

這個時代背景是在清末民初時,外國船堅炮利,中國幹啥啥不行的年代產生的,整個社會瀰漫著中國文化原罪思想

不只共產黨,國民黨當時也有這樣的討論,只是共產黨幹了,國民黨說說而已!

"那時候兩邊都不是人,後來你們先做了,你們就成仁了"

其實,"把中文簡化,使其容易學"背後的邏輯簡直不可理喻,這荒謬的邏輯就是"中國人比較笨,不簡化文字中國人學不會"

然而,如果對比一下兩岸的識字率普及就知道,兩岸分治70年後,繁體字教育的台灣識字率(98.96%)比學簡體字的大陸(96.84%)還高!

所以,事實證明,把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對提高識字率根本沒幫助!

DSC01938.JPG

這時候應該會有一堆人跳出來要洗地,這是因為什麼什麼原因,導致大陸識字率比較低

不管你說什麼原因,是經濟,是人口,是師生比,我都同意,因為這都代表,教育普及跟學什麼字,沒!關!係!

甚至我能說,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好學,因為繁體字更有體系,更有邏輯,需要死背、額外記的字更少

好比簡體字把"釀"簡化成"酿",按照邏輯來說,"襄陽"是不是應該簡化成"良陽"呢!"鑲"簡化成"金良"吧?"壤"簡化成"土良"吧?"讓"簡化成"言良"吧?

結果,非也,"襄陽"還是"襄","鑲"則把已經沒幾筆的金字簡成"镶",壤竟然不簡化了,而"讓"卻大變樣成了"让"

話反過來說,既然你"教育普及"了"襄","镶"、"等字為何"釀"要簡化成"酿"?"讓"簡成"让"呢?就因為古人曾用過這個簡體字?

反觀繁體字體系裡,是"部首"+"襄"的模塊變化。

"襄"的發音也模塊化的對應"襄"或"良/娘",所以才有那句"有邊念邊,沒邊念中間"

但簡化後,一切都亂了!而且重點是,是缺乏邏輯的亂!連發音都沒有邏輯了!

為什麼這個字是這樣?為什麼這裡簡化那裏不簡化?發音從襄?從止?還是從良呢?既然"让"念rang?為什麼"趾"念zhi,"祉"念zhi呢?

這種有的簡有的不簡,恰恰是簡體字的結構性問題,你以為可以少學一點,其實你得學好幾套,而且是混在一起的好幾套

規矩、邏輯一亂,一切都亂七八糟了!你叫剛學中文的小孩子、外國人要怎麼學!教育怎麼普及!

"叫你背就背!少囉嗦!"

老師應該就只能這樣教了!

對啊!背吧!問啥問!不會看上下文嗎?

 

北臺靈應寺

DSC01939.JPG

大概又過半小時車程,搭車從東臺到北臺靈應寺。靈應寺坐北朝南,舊有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2001年靈應寺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築

DSC01941.JPG

《清涼山志》提到北臺:風雲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曝睛。四方雲氣,每歸朝而宿泊焉,蓋龍帝之宮也。時或猛風怒雷,令人悚怖。嘗有大風,吹人墮磵,若槀葉耳。

又說五臺唯此山高風猛,人難措泊,往者多凍餒而死。

即北臺常常山下大雨,山上晴。雲氣聚集猶如在掌管行雲佈雨的龍王居住的龍宮朝會一樣。偶有狂風暴雨,令人心驚膽寒,把人吹入山谷,如吹一片葉子

DSC01942.JPG

光是看到這段文字描述,都可以領略北臺山情的陰晴不定,以及過往信徒們徒步上山環臺時遭遇的種種險難

對自然的敬畏,也難怪北臺頂上會蓋起廣濟龍王廟了!也就有了後面五爺廟的傳說

DSC01945.JPG

萬聖澡浴池

DSC01948.JPG

從北臺前往中臺的路上,會經過一處寺院,名為"萬聖澡浴池",看起來極不起眼

"萬聖澡浴池"因為地處環臺必經之所,所以變成類似環臺的休息站

DSC01947.JPG

"萬聖澡浴池"始建於隋,有一座古文殊洞,現供有三大士像

《清涼山志》提到萬聖澡浴池,說:「中、北二臺之間,古有涌泉,澄潔可愛。遊人臨之,於天光雲影之間,或見天仙、沙門、蓮華、錫杖之狀。人或以為菩薩盥掌之所。故四方之民於盛暑時,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後人鑿方為砌,構亭藏之,而靈相遂隱焉。

即,這裡本有露天湧泉,遊人來此見天光雲影交錯的影像(應指映在水面影像),宛如菩薩在此顯聖盥洗。但是後來增建人工建築,把光影遮住,這種靈相就沒了

DSC01946.JPG

現在,湧泉依然,寺廟也募款希望能復健(應說擴建)"萬聖澡浴池",可是啊~~

"萬聖澡浴池"不就是因為修建人工建築才消失的嗎XD

 

中臺演教寺

DSC01958.JPG

北臺頂到中臺頂,大概也只要半小時。中臺頂,又名翠巖峰,翠巖峰海拔2894公尺,高度僅次於北臺頂

古人曾經一度以為中臺為五臺山最高峰,但在北臺頂看得見中臺頂,反之,在中臺頂看不見北臺頂,才確認北臺是最高的

大陸網站都寫著"翠岩",但是繁體字使用者就知道,一看到"翠巖"跟"翠岩",腦海裡出現的畫面有多不同了

本想前面吐槽簡體字吐槽得夠多了,就不再多吐槽了,但是一看大陸網站的命名典故,寶島李又忍不住了

大陸網站說翠岩峰名字的由來,係中臺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下,彷彿是巨塊的翡翠,因此稱翠岩峰

這裡很明顯,是簡體字把"巖"簡化成"岩",望文生義,把"岩"作岩石,所以腦補了"翠岩"是"翡翠般的石頭

然而,如果從繁體字看"巖",那就絕不會當作是石頭了,"巖"指的是"高峻的山崖"

《清涼山志》記載中臺名稱由來:中臺,高三十九里,頂平廣,周五里,亦名翠巖峯』。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為名。

說的就是,這座雄偉的大山,在空中映出一片翠綠色的霧氣,故得名翠巖

岩跟巖,一個是遍地碎石,一個是雄偉大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

再說了,這裡雖陰晴不定,但是狂風陣陣,沒有遮蔽物,石面怎麼長苔蘚?

你看這些白皙皙的石頭,像是長了苔蘚,碧翠欲滴的翡翠嗎!

DSC01951.JPG

中臺頂的佛寺為演教寺,意為文殊菩薩在此演釋佛教儀理

隋建寺後,明弘治年間重修(《清涼山志》載唐建),是臺頂五個寺院中規模最大者,主供孺童文殊菩薩

DSC01952.JPG 

《清涼山志》記載過一則中臺頂的中臺聞鐘〉的故事:

唐長史崔公,部從五十餘人,遊清涼。登中臺,聞鐘聲大震,公謂部從曰:僧預知其來,故鳴鐘也。至頂,了無一人,亦未有鐘。因共造銅鐘,招僧居守。

沒有鐘居然有鐘聲啦!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

沒有錢居然有錢包啦!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

沒有胸居然有胸......!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

後來,寶島李看網上介紹,演教寺院內擺了一口大鐘,名為大般若鐘,不知是否是要復原這則傳說

DSC01949.JPG

演教寺有座塔,不過寶島李不清楚叫啥名,網上稱"演教寺塔",《清涼山志》稱其為"臺中舍利塔"

對演教寺塔的描述是這麼說的。腹內為鐵塔,外塔覆缽式磚塔磚,高23公尺,此塔傳說為唐藍谷法師向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顆,建此建塔存放。毀於文革,1995年修復

對臺中舍利塔的描述是這樣的。唐藍谷法師,從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顆,造鐵塔,盛於內,復建大塔藏之。萬曆庚辰,塔將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

猜想演教寺塔就是這臺中舍利塔,因為都提到舍利、鐵塔藏於大塔中,還有藍谷法師(題外話,寶島李看網上還有寫蘭谷法師!)

不過,眼前的塔,明顯沒有23公尺高啊!

DSC01957.JPG

演教寺外有上百尊佛像,如果是放在僑福芳草地798,寶島李會覺得這是很有趣的裝置藝術

但是這上百尊佛像放在中臺頂,寶島李就覺得,是一群等待發貨的粗製濫造大路貨

WHY?大概是因為做工真的很"標準"吧?

BTW,按照大陸網站說翠岩峰名字的由來石面會長滿苔蘚。這百尊石佛,難道不怕滿臉綠光嗎??

 

西臺法雷寺

DSC01959.JPG

中臺頂到西臺頂比較快,車程不到半小時。西臺頂,海拔2773公尺,掛月峰,因月墜峰巔,儼若懸鏡而得名

臺頂建法雷寺,法雷寺於隋建寺,重修(《清涼山志》載唐建),法雷寺寓意佛法如震雷,使眾生覺醒。內供獅子吼文殊菩薩

DSC01960.JPG  

BTW,西臺的法雷寺大概是五臺頂中,最百廢待興的吧XD

 

南臺普濟寺

DSC01965.JPG

南臺又稱錦鏽峰,海拔2485公尺

《清涼山志》記載:「南臺,高三十七里,頂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錦繡峯』。山峯聳峭,烟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

也就是說,南臺這裡風景秀麗,遠近山頭,開滿了花朵,像是鋪了一層錦繡

不過來的時候天已轉涼,看不到滿山遍野細草雜花,猶鋪錦然的景觀

DSC01970.JPG

南臺頂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菩薩。網上記載是隋文帝時新建,明成化間重修。不過這裡有點疑問,我們先繼續往下看

普濟寺有前殿3間,正殿5間,後殿3間為石窯洞,供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菩薩石雕像,為宋元時代遺物。

DSC01966.JPG

從臺懷鎮到東臺、北臺、中臺、西臺,每段路程大概都在30分鐘左右。

但是從西臺到南臺就比較折騰了,大概要2小時,中途會遇到攔路收費的關卡,司機下車談判,耽誤不少時間

五個臺中,東、北、中、西4臺連襟而立,唯南臺孤立聳峙。然而錦繡峰並不是一開始就被列為五臺山南臺的

《清涼山志》記載:「古志以大黃尖為北臺,叶斗峯為中臺,翠巖峯為南臺,則一山連屬。後以錦繡峯靈瑞顯彰,大士頻現,且與四峯鼎立,人多觀仰,故定以為南臺。則翠巖居中,叶斗為北矣。況大黃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塿,固不足以當五峯之列。藍谷傳以中臺高於北臺者,則誤以古當今也。

意即,在唐朝以前,五臺為北臺大黃尖,中臺叶斗,南臺翠巖,西臺掛月,東臺望海。後來,文殊菩薩在錦繡峰顯聖,錦繡峰逐漸出名,遂定為南臺。加上大黃尖只是叶斗山脈的小土丘,稱不上五峰之一。唐代的藍谷法師說中臺(翠巖)高於北臺(叶斗,其實是誤會為唐代以前的中臺(叶斗)跟北臺(大黃尖)

既然南臺頂是新五臺,那麼網上說的南臺頂普濟寺是"隋文帝時新建"這個說法就有點微妙了

《清涼山志》則記載是宋代所建,或許可信度更高?

DSC01963.JPG

不過,寶島李看到這段記載,覺得很奇怪。

古志以大黃尖為北臺,叶斗峯為中臺,翠巖峯為南臺,則一山連屬」跟況大黃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塿

古人既認同幾個臺頂為一山連屬,卻又覺得"一山連屬"的大黃尖只是叶斗的小土丘,稱不上五臺之一,這個論點很矛盾

加之,大黄尖海拔高2725公尺,與望海、卦月等峰也在伯仲間,不算矮,更比錦繡峰高出近250公尺

為什麼大黃尖就被踢出五臺,而被更矮的,非"一山連屬"的錦繡峰替代呢?

寶島李斗膽猜測,或許是把南臺設在更南邊的錦繡峰,可以讓五臺重心聚焦在山南的臺懷鎮及其各個寺廟

若維持原來"一山連屬"的五臺山,從山南(臺懷鎮)或山北都可以環五臺,那信徒的信仰(香油錢)可能就被山北瓜分了

寶島李真是掉到錢眼裡了!出家人的事,別試著了解它,去感受它

 

愛碗亭的最新文章

arrow
arrow

    寶島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