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IE難得回上海出差,寶島李約著眾人一起出來吃飯,這次吃飯去的是老人和。
本幫菜有三大味型派別,一是根源徽菜的“濃油赤醬”,二是來自蘇錫幫的“鹹中帶甜”,三是源自蘇州太倉的“香糟味型”。
而說到上海的"香糟",就一定繞不開創於嘉慶5年(1800年)的上海本幫糟貨鼻祖“人和館”。
光緒年間的《上海縣誌》記載:
“飲饌品,本幫而外,若京、蘇、徽、寧各幫皆較奢靡,今則無幫不備......本幫見存者僅邑廟南‘人和館’一家,開設垂百年,至今猶略存古樸云。”
比上海老飯店(光緒元年,1875年)、德興館(光緒9年,1883年)等本幫老字號還早上半世紀!
說是現存最老的本幫菜館一點都不為過!
不過跟老正興、老大房等上海老字號一樣,人怕出名豬怕肥,人和館一度也出現許多分身。
故當時的人和館還在《申報》上告知大眾,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裡別無分號的“邑廟南”人和館,即指城隍廟南面,館驛街93號、方浜中路口的人和館。
民國8年,人和館因店面坍塌壓死酒客多人,以致官司、賠償纏身,不得不關門歇業,後來經營易主,搬到了山東路上,並改名老人和,以擺脫眾多XX人和館的競爭。
老人和之名就一直沿用至今。但是這並不是我們今天來的老人和的故事。
現存的老人和最早開設於八仙橋(今金陵中路龍門路)一帶,當時還不叫老人和,而是老順興飯館,做的是蘇錫菜,也不是本幫菜
因被XX人和館系列之"人和館新號"買下,於是先後改名滬江老人和、興記老人和。
說來也巧,2014年又一家打著人和館招牌的餐廳橫空出世,是人和館的後人重新亮出人和館招牌,打造出一家網紅本幫菜館,還得了米其林一星。
至於是哪個系列的人和館,又或是元祖人和館之後,那就不清楚了。雖說也以糟貨為主打,但據說其糟貨評價不如老人和。兩家人和館除了名字外,並無關系。
總而言之,今天的老人和跟老正興一樣,雖然故事錯綜複雜,但最後,小家終成大家,而且老人和200年的名號也總算延續下來了。
就像寶島李之前說的,不要怕山寨,萬一你活成了百年老店呢!
糟雞/糟豬肚
糟有白糟、紅糟、香糟,台灣人最熟知的自然是紅糟,還包括一堆寫錯字的紅燒肉
但其實除了紅糟,還有一種跟紅糟師出同門的白糟,但在台灣普及度不高,然而寶島李愛白糟的清香勝於紅糟的濃烈。
上海用糟則是香糟,是用黃酒酒渣為基礎,然後再調味,其出品可鹹可甜,可濃可淡!
寶島李特別愛吃上海的糟貨,不僅千店千味,即使是一家店的糟貨,其醃漬不同食品時,調味也不同,每每讓寶島李驚訝連連。
老人和飯店所用香糟是以“老大同”糟泥,加之傳統“吊糟”工藝(加入花雕酒、辛香料、再二次發酵)製作糟滷汁。
據說老人和的糟貨之所以優異,便是此故。老人和的糟貨種類繁多,雞鴨鵝豬,腳爪內臟,毛豆花生,盡可入糟。
據介紹,其糟雞、糟門腔、糟豬肚與糟毛豆等,都是糟貨中的經典。
不過實際品嘗,盛名之下,難堪其累。食材本身都沒問題,問題反而在糟。
糟雞、糟豬肚同味,且鹹不見鮮,糟不見香,令人稱興而來,敗興而歸。
反而雞肉皮脆肉嫩,更勝小紹興、振鼎雞等白斬雞名店的雞!糟豬肚口感脆嫩,爽口彈牙,亦是好豬肚!
手撕鰻香
所謂手撕鰻香,即手撕鰻鯗也。大概是避免客人三天兩頭把服務員叫去問:
"你這叫手撕鰻啥?"
"鯗,讀做想,魚乾的意思"
"那就叫魚乾嘛!裝啥裝啊!"
"........."
這年頭不讀書還瞧不起讀書的人多了去了
鰻鯗是寧波人過年必備的年菜,如同台灣人過年吃鯧魚,是應景的年節食物。
隨園食單中說道:"台鯗好醜不一。出台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
不過這裡的鰻鯗應該不是傳統上風乾數日,水分散去發黃的鰻鯗,或許是改良後的"一夜乾",不僅保留著鰻魚的鮮嫩彈性,又富有濃縮後的風味。
寶島李想起疫情三年在上海過年的時候,買了鰻鯗回家蒸,就算用黃酒發過,依舊硬得像魚乾,試了幾次都不得其法。
今天的"一夜乾"鰻鯗更像下酒小菜,越吃越回味,還挺好吃的呢!就是魚刺多得驚人XD
寧波烤菜
寧波烤菜其實應做寧波㸆菜,跟台灣常見的蔥烤鯽魚一樣,應做蔥㸆鯽魚。只是因為字庫未收錄,導致都用烤字代替㸆字。
但其實烤跟㸆是完全不同的做法,烤是用火直接加熱,㸆則是以微火慢煮收汁、耗乾。
不只青菜可以㸆,雞鴨魚肉,鮮貨、乾貨都可以㸆,是寧波菜的傳統技法。
而且㸆過的成品,形狀完整,拿蔥㸆鯽魚跟鯽魚湯一比較,一個完整,一個脫骨,都是入味,卻有巧妙不同。
寧波㸆菜味道鹹甜鮮美,味濃卻爽口,令人越發喜愛。尤其相較於糟貨一片的鹹味,更顯得討喜。
糟缽斗
前一天跟VICKIE在老正和吃飯,也點了糟缽頭
不過既然來了以糟為主的老人和,那自然不能不點糟缽頭,尤其還有沒吃過糟缽頭的IRIS等著試試呢。
上桌前,不喜歡糟缽頭的VERONA把糟缽頭嫌得一無是處,又黑又臭
但是等到老人和的糟缽頭上桌,奶白的湯汁立刻讓VERONA改觀,說這是她吃過最好吃的糟缽頭~~
寶島李問哪裡好吃?
"這湯白白的,看了就好吃!"
嗯~這話聽起來怎麼這麼不正確啊??
老人和的糟缽頭味道的確與之前吃過的糟缽頭有所不同。
好吃嗎?寶島李覺得並不好吃,但是味道挺特別
以往吃到的糟缽頭味道鹹香鮮郁,酒香濃醇,如果用台灣鄉親比較能了解的味道來說,大概類似加了酒的豚汁拉麵的高湯,濃郁但是又多了酒香
而老人和的糟缽頭,其糟是酸味的
原本用酸平衡厚重,是能給湯體更多輕盈感,但是這裡的酸又稍嫌搶戲
以至於酸味不只沒有平衡厚重的湯,反而是讓味道已經很濃郁的湯又多了一味酸味,如同綜藝節目裡面聒噪的通告咖!
棒雞屎有,生雞卵無
老人和醬油炒飯
如前面所說,老人和原本位於金陵中路的“八仙橋商業區”,白天以附近上班族為主
老人和當時主打“鹹酸飯”(萵筍葉炒透發酸),也就是上海豬油菜飯,菜飯遂成為其招牌。
寶島李誤打誤撞,點了老人和醬油炒飯,帶有醬油的鹹味,鐵鍋的鍋氣香,以及臘肉的油香,充斥在舌尖,一不小心點的菜飯,結果反而是本日最佳!
另外,單單老人和的白飯也很好吃!在上海難得吃到這麼香的白飯!
老人和炒素
另一個意料之外的是老人和炒素!
鹹甜濃郁,一吃入口,回味再三,令人越發喜歡!
素菜做得如此令人起心動念,真是佛也得跳牆了!
反而另外點的素菜杭白菜炒豆皮味道清淡,豆皮還有點發硬,權當補充纖維質吧。
苔條小黃魚
苔條小黃魚也算是上海經典傳統菜
老人和的苔條小黃魚口感嫩談且肥厚,就寶島李對小黃魚的認知,這小黃魚真是大得離譜!
小黃魚一般都是整尾油炸,連骨頭下肚,這麼大的黃魚肉,應該是大黃魚身上剔下來的吧?
老人和的苔條小黃魚味道雖然不錯,但也不算優!
放在名字裡的苔條,給的就相當禮輕情意重,而搭配的蘸汁也寡淡無味,可惜了這鮮嫩爽口的好黃魚了!
其實吃完,寶島李是挺沮喪的,菜做得不怎麼樣,難撐華廈。
如果要吃糟貨,在樓下外賣部買一買就得了,更何況老人和這塊糟貨鼻祖的招牌,不過爾爾!
後來聊起寶島李在上海最喜歡的糟貨,寶島李跟VERONA都不約而同地說,那必定是”阿毛”的糟貨
可惜阿毛早已關張,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老人和結束後,一起去了附近的香港華心糖水舖吃糖水續攤
雖然香港華心糖水舖掛名香港,但是寶島李懷疑它跟香港有毛關係!
哪令人懷疑呢?
啊就不好吃啊!妥妥的不對啊!
寶島李點的是撈麵,是一種類似果凍口感,硬硬脆脆的涼粉麵條
乍看像台灣常吃的甜品粉條,但味道相差十萬八千里,別說看不到粉條的車尾燈,粉條都已經衝線了,撈麵都還在找油門呢!
除了撈麵,還有涼粉!但是如果撈麵長得像涼粉,那涼粉又是啥呢?
寶島李一行人猜來猜去,最後找服務員直接問,啥是涼粉!?
結果服務員:"涼粉啊,像龜苓膏"
寶島李一聽,立刻就知道涼粉是啥了!就是台灣人常吃的仙草啦!
總之,寶島李覺得不好吃,也不排除可能是口味不合(怎麼自我懷疑了?)
但是,店內令人無法忍受的繁體錯字,下一站,”天後”。
啥鬼啊!你說這是香港店家會犯的錯誤嗎??
你要是在福建把”天后”寫成”天後”,你連明天的日出都看不到!
後來到大眾點評香港站一搜,果然,華心,查無此店
又一查,華心糖水說是創始人Andy Tam(還好不叫Pootie Tang)因為對於老香港文化以及糖水文化的一份情懷,親臨香港(領導您還親自來啊),終於在西灣河明記咖啡糖水尋得了這樣一份味道,決定親自把這份味道和感覺帶了回來(不知為何要特別強調親自)。
嗯~~寶島李還因為對香港電影的情懷,親自自稱普陀吳彥祖呢
老人和飯店(淮海中路店)
人均:120 RMB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58號
電話:+86-21-63128617
營業時間:11:00-14:00 17:00-20:00
必殺技:老人和醬油炒飯、老人和炒素、寧波烤菜、手撕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