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008.JPG

前面提到,五臺山有五座高峰,稱東臺、北臺、西臺、南臺、中臺

五臺山的五個臺頂上,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法身

五座山峰中包圍著一塊小盆地,狀若手掌,掌心的位置就是這臺懷鎮

臺懷鎮即"被五臺山懷抱的鎮",所有到五臺山的遊客信眾,都齊聚於此

DSC09007.JPG 

萬佛閣(五爺廟)

DSC09000.JPG

五爺廟供奉五尊龍王,主祀廣濟龍王菩薩,故又稱廣濟龍王廟,是五臺山臺懷鎮香火最旺的廟

不過五爺廟只是俗稱,本是後面的塔院寺的屬廟,除了祭祀五尊龍王外,還有供奉文殊菩薩的文殊殿

而且,文殊殿始於明萬曆44年(1616年),是五爺廟中建成最早的建築,內供大小佛像萬尊,故五爺廟又名萬佛閣

然而,雖然萬佛閣是五爺廟中最早的成員,但卻位於廟中的偏殿

C位則是在清朝才出現的五爺

IMG_9141.JPG

萬佛閣旁還立有明清時代的石碑,其中更有一通明萬曆的碑

IMG_9133.JPG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原是氣候極端之地,文殊菩薩不忍人們受苦,便去東海龍宮借來歇龍石,改變氣候

龍王的五個兒子大鬧五峰山,要搶回他們驅暑歇涼的歇龍石,還把五峰山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

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五條龍,讓他們住在五座臺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行雲降雨

人們感激五龍王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稱為五爺廟。五峰山也改名叫清涼山

康熙年間,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這個萬佛閣建了龍王殿,把五龍王從北臺請下山供於殿中

據說給五爺上香要在中午12點之前才靈驗,所以一大早就有眾多信徒前來頂禮膜拜

DSC09004.JPG

但是,寶島李好奇為什麼傳說中文殊菩薩修理了五條龍,最後"五爺"卻單指住在北臺第五條龍的"五爺"

而且,跟中國文化不同的是,C位五爺居然不是長子大龍王,C位反而是么子!!

難道..........你是小美人魚Ariel?

然後,最後~~~

五爺還變成了文殊菩薩的化身.......

DSC09002.JPG

然後,然後,然後,據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

????

WHY???為什麼五爺又變成文殊菩薩了??

WHY???為什麼黑臉要變成金臉??  

唉~神仙COSPLAY的事情(說書人夏季八說的事情),咱人類管不了,就不追究了

IMG_9134.JPG

據說文殊菩薩化成的五爺很喜歡看戲..........

搜嘎,五爺是這種設定嗎?嗯.....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好像也.......

總之,五爺廟前還有座戲臺,許多來還願的信徒還會為五爺點臺戲

網上還有關於五爺託夢要看戲的段子,寫得是煞有其事XD

不過,敬神看戲這碼子事,我熟啊!別說文殊菩薩,土地公也愛看啊!

台灣的廟宇謝神都要點歌仔戲,後來還改成看電影了,我小時候還喜歡在投影布幕的後面看,那可是小孩們的VIP包廂啊!

不過字幕跟人物長得都是反的就是了XD

 

塔院寺

IMG_9132.JPG

五爺廟後有座塔院寺,和顯通寺、羅睺寺、殊像寺、菩薩頂合稱五臺山的五大禪處

DSC01996.JPG

塔院寺有座大白塔,高約55公尺,從臺懷鎮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得到,是五臺山的標誌,始建於元大德5年(1301年)

五爺廟原是塔院寺的屬廟,而塔院寺則又原是顯通寺的塔院

明代時,重修顯通寺舍利塔,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後獨立成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這層層疊疊的關係,也不難理解,就像京都的南禪寺與其眾塔頭

 

殊像寺(殊祥寺)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

天王殿與山門合一,殿內正面供彌勒佛,背後有一尊護法韋馱,是近年新塑

寶島李好奇,笑咪咪的彌勒佛何時開始跟怒目威嚴的四天王一起放門口的?目的究竟是震攝?還是歡迎?還是一邊震攝一邊歡迎?

而且彌勒佛坐C位,卻用兩旁的配角四天王命名天王殿?是近代開始的合成配置?還是行之有年的傳統?

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呢?

總之,寶島李看了一些描述民國前寺廟老資料,大部分都沒提到入口處有彌勒佛就是了

入門後,一旁的護法伽藍殿,護法關公竟然被綁起來了XD

而且,這裡的關公,身後竟然沒有象徵佛教護法用的飄帶

你這.......

算了,這跟彌勒佛C位卻叫天王殿一樣,真讓人不明白啊!

 

大文殊殿

殊像寺建廟年代不詳,有說始於後趙(五胡十六國),有說始於唐代的

寺中重修碑記說"據傳唐神人所造也",在五臺山諸廟中是老前輩了,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

不過今天看到的建築為後來歷代重修的明清時代風格,寺中有明清兩代的石牌7通,其中有康熙和乾隆御碑各一通

寺內大殿為大文殊殿,是五臺山臺懷鎮最大的殿宇,殿內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公尺,也是五臺山最大的文殊菩薩塑像

殿內牆上塑有巨幅渡海五百羅漢圖描述的是佛祖眾弟子傳教的故事,與殿內塑像皆為明物

關於這尊五臺山最大文殊菩薩塑像,有一個傳說

傳說在塑文殊菩薩像時,沒見過文殊菩薩的工匠們七嘴八舌地討論文殊菩薩長啥樣

你說文殊菩薩像石原里美,我說像迪利熱巴,而考究癖則說印度來的文殊菩薩不是應該是男像嗎,怎麼也是吳彥祖吧!(還好那時候還不流行LGBTQIAPKDX,不然又多十幾個類群要討論了)

於是你一句我一句,你說他抗戰不努力,他說你剿匪不用心(咦)。最後連文殊菩薩本薩也受不了凡人們替自己的容貌焦慮,於是在工匠前顯了真容,工匠急忙用手邊的蕎麥麵糰一比一捏出來

後來便把這用蕎麥麵糰捏出來的頭,安裝在佛身上,在外面貼了金,稱為"蕎麵頭文殊菩薩

據說這個故事流傳廣泛,尤其在蒙藏人口中,流傳甚廣

莫非這就是碑文所說的"神人所造"!

 

菩薩頂

IMG_9187.JPG 

菩薩頂是滿語的稱呼,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

菩薩頂位於靈鷲山,是臺懷鎮的小山丘,那.....這小山丘怎麼有資格說是山呢?

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嘛!

靈鷲一詞源於古印度,指古印度有一座山,形似鷲,認為有靈氣,稱靈鷲山,又是釋迦牟尼說法的地方,故靈鷲山就成為佛的代名詞,許多跟佛教相關的人、物都喜歡以靈鷲為名

聽多了就像臺灣的工地建案,明明是公寓大樓,卻喜歡叫凡爾賽。明明買的全是老百姓,卻要叫雙橡園

那既然如此,小土丘叫靈鷲山,不足為奇,不足為奇,萬一在這裡修行,真的成佛了呢!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時稱"真容院",當時還是青廟,但到了清順治年間,改住喇嘛,遂成黃廟

康熙又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命山西全省向其進貢,予其特殊地位,是五臺山黃廟之首,康熙還設官派兵"守護香火供器"

這是清政府以黄教懷柔蒙、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王公、西藏喇嘛來五臺山禮佛"會盟",一般都住菩薩頂,如今現存建築為清代皇家形制,與北京故宮頤和園

菩薩頂前有108級台階,跟黛螺頂一樣,也是寓意"百八煩惱",台階的終點是一座清康熙33年(1694年)所立的,四柱七樓,覆蓋黃色琉璃瓦的"靈峰勝境"御製牌匾

菩薩頂寺廟的殿瓦也都是清一色黃琉璃瓦,這也凸顯了菩薩頂的皇家等級,與五臺山諸寺不同

 

大雄寶殿

IMG_9179.JPG 

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殿前有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的三通御製碑

IMG_9186.JPG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副對聯"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說的便是菩薩頂所在的"靈鷲山"跟菩薩頂的源頭"真容院"

殿內設置和塑像有著濃厚的藏傳佛教風格,供奉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與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

相傳,宗喀巴大師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而文殊菩薩的道場又在五臺山,所以五臺山在宗喀巴大師所創的藏傳佛教格魯派中有極高地位,並成為藏傳佛教第一大宗派

又因為格魯派的喇嘛都戴著黃色的帽子,故也稱為黃教,喇嘛寺也就通稱為黃寺了

 

大文殊殿

IMG_9188.JPG

文殊殿內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三大士",塑像均為喇嘛教造像風格,為康熙44年(1705年)御製

殿中還懸掛著乾隆御匾"人天尊勝"匾一塊,地位非同一般

IMG_9174.JPG

大文殊殿四周的石地板有一處被圍起來,此即"滴水簷"創造的滴水穿石奇景

菩薩頂文殊殿又有別稱,稱為滴水簷大殿,無論季節,無論陰晴,總在滴水(冬天結冰除外啦)

殿旁的石頭地板也因不斷滴水,被打出一顆顆蜂窩狀石坑,最深處可達5公分多!

1984年,大文殊殿進行維修時,終於揭開滴水簷大殿無時無刻不在滴水的原因!

殿頂的琉璃瓦下有30公分厚的泥土層,可以吸收水氣,而泥土層下面又是石灰層和鐵皮,多的水分就涵養在泥土層中,最後源源不斷地從順著石灰層流出,於是形成了隨時都在滴水的奇景

不過,大概是因為順便修復了琉璃瓦的破損?現在滴水簷大殿已經不會隨時隨地滴水了

IMG_9176.JPG 

大文殊殿前有一座石碑坊,上刻康熙御筆"五臺聖境"以及"牌坊斷裂,請勿靠近"XD

不過有趣的是,"牌坊斷裂,請勿靠近"竟然是古文常用的右書而非現在常見的左書(其實也沒多古啦,寶島李小時候的電視、電影字幕都還是右書的XD)

 

四棱御碑

IMG_9182.JPG 

殿外還有二通乾隆御製詩碑,用漢、蒙、藏、滿四種文字篆刻,記載乾隆來此朝臺的感受

IMG_9191.JPG 

文殊殿往後走,有一條長長的夾道,可到大銅鍋院,是僧侶的生活區域

IMG_9193.JPG

五臺山~~風景真不戳~~

 

大鍋院

IMG_9167.JPG

大鍋院有是三合院布局,進門後的東南北面各有一廂房,北面是餐廳,南面是廚房

 

大銅鍋

IMG_9169.JPG

廚房有大銅鍋三口,鐵鍋一口,一口最大的銅鍋為明萬曆29年(1601年)所鑄。其餘銅鐵鍋也為明清所鑄

這四口大鍋,過去主要於六月舉行跳布紮"俗稱跳鬼)法會期間及每年臘八時使用,給聚集於此的喇嘛與香客準備齋食所用

 

羅睺寺

DSC01976.JPG

羅睺寺創建於唐代,後於明清多次重修。原為青廟,後改為黃廟。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

相傳,羅睺寺之名來自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之子的"羅睺羅"(另一說是西方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天王殿

DSC01979.JPG

順彎曲的甬道來到天王殿前,有一雄一雌石獅,是五台山臺懷鎮唯一的唐代石獅

奇妙的是,殿前似乎還有兩張石床,供香客膜拜?

 

開花現佛殿

DSC01987.JPG

羅睺寺內有供奉文殊菩薩的文殊殿、供奉三世佛的大雄寶殿,但是最特殊的還是最深處的開花見佛殿

DSC01991.JPG

殿內正中高豎一朵蓮花,機關轉動時,八瓣蓮花會緩緩綻開,現出內藏的四方阿彌佛,此即"開花現佛"

殿內亦供著一尊木刻"羅睺羅"像

當然~~

不然,為什麼羅睺寺要叫羅睺寺呢

DSC01980.JPG

關於開花現佛,還有一個傳說

羅睺寺內本有一棵古松,宋代記載宋朝丞朝張商英遊五台山時,目睹樹頂現神燈,後人尊其為"佛樹"

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樹突然枯死。於是便以古松的主幹做成"開花現佛",其餘部分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我想或許就是天王殿內所見之塔

不過該塔的正式名稱並非松塔,而是文殊塔啦

 

顯通

DSC01997.JPG

大顯通寺初名大孚靈鷲寺,後又名花園寺(確定沒有道明寺嗎?)、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後始有大顯通寺之名

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是五臺山第一座佛教寺院,五臺山青廟之首,也五臺山諸寺中最大、最古老的寺廟

東漢永平11年(68年),漢明帝為兩位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洛陽建白馬寺翻譯佛經,是中國第一古寺,成為中國佛教祖庭

不過,事情還沒完,兩位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又來到五臺山,建了大孚靈鷺寺,為中國第二古寺,也就是這座大顯通寺

 

鐘樓

DSC01998.JPG

進了顯通寺的牌坊會看到一座鐘樓,上面懸掛一口大銅鐘,鐘名"幽冥"

鐘上鑄有佛經,共一萬餘字。因鐘聲綿長,所以又稱此鐘為長鳴鐘或長命鐘

這口大銅鐘鑄於明萬曆48年(1620年),重9999.5斤,不足"萬"斤,大概是忌諱天天用鐘槌敲打"萬"歲爺吧

DSC02000.JPG

網上說,兩位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選中五臺山,是因為當時五臺山叫清涼山,而《華嚴經》記載了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加上,五臺山地形與印度靈鷲峰(釋迦牟尼講經處)極似

再加上,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臺山有一座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有佛緣,於是在"同一年"又來到五臺山,建了大孚靈鷺寺

Hold on, Hold on,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臺山就有一座佛塔了

Hold on, Hold on,如果有佛塔(佛塔通常用來藏佛物)怎麼可能沒建佛寺?你看到聖母瑪利亞雕像,旁邊不可能沒有教堂啊!

Hold on, Hold on,如果有佛寺,又是誰在先於兩位剛來中國的天竺高僧建佛寺呢?

Hold on, Hold on,兩位高僧在白馬寺翻譯佛經的同一年到五臺山開分店,那誰在洛陽白馬寺翻譯佛經呢??

這網路傳說有點讓人莫名奇妙了!

不過,其實這網路傳說也不是瞎編的,而是源於歷代典籍記載,各種添油加醋,大概是為了確保"五臺山"政治正確吧!

好比典籍記載從"沒有提到佛塔",變成"有佛舍利",再變成"阿育王置佛舍利塔"?

老實說,再加上去,發現佛祖8歲時的遺骸我都信!

 

大文殊殿

DSC02001.JPG

寶島李猜測,兩位高僧應該是到洛陽後,聽聞北方有座五峰山,是中國傳說的仙山,又有清涼山之稱,兩位高僧一聽,這不巧了嗎?清涼山不是咱文殊菩薩道場嗎!

所以佛經翻譯了一段時間後,才啟程去航空距離600公里外的五臺山看看。600公里!那可不是今天的600公里,打個高鐵就過去了,兩位高僧怎麼可能剛到洛陽,佛經都還沒翻譯完,皇帝還放你說走就走!

這也是為什麼,顯通寺始建成年代,嚴謹一點的,只寫"成於東漢永平年間"

清涼山志.摩滕、法蘭傳》則說,印度國有摩滕、法蘭二菩薩,以天眼觀中國五臺山為文殊菩薩所居,時機成熟,所以要來中國傳教

來中國剛好遇到漢皇帝求佛,所以順道翻譯了四十二章經,翻譯完後,隔年到了五臺山,請漢皇帝建寺,而有了大孚靈鷲寺

看到沒,前面經典記載都是亂寫,人家高僧專程到中國就是為了在五臺山傳教呢,誰知中途被漢皇帝截胡了XD

仙拚仙,拚死猴齊天!我們就別用邏輯去看仙佛的事情了XD

 

御製顯通寺碑

DSC02002.JPG 

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一座有字碑,一座無字碑,有字碑是康熙御筆

無字碑則傳說是康熙不知道要寫啥,就沒寫了

.......

哈哈哈哈哈哈,這也行?? 

仙拚仙,拚死猴齊天!咱別用邏輯去看網路段子XD

 

大雄寶殿

DSC02004.JPG

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

DSC02006.JPG 

寶島李到的時候就看僧人們在舉行法事,不過,寶島李看網上的照片,好像全都是舉辦法事的照片

"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或許不假

DSC02005.JPG

殿前還有日晷。常來寶島李這邊逛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日晷的分量!絕對是皇帝等級才有的標配!

 

無量殿

DSC02009.JPG

無量殿是磚石結構建築,又稱無梁殿,殿內供有無量佛

無樑殿這種磚石建築在中國歷史上少見,但也非獨有,均為明代建築,比如南京靈谷寺的無樑殿

因為磚石結構沒有外露的木頭大樑,故也都稱為無樑殿

 

千缽文殊殿

DSC02010.JPG

從無量殿開始就是顯通寺比較特殊的地方了,好比無量殿後的千缽文殊殿

DSC02013.JPG

千缽文殊殿內供著一尊形態特別的菩薩像,身上長出一千隻手臂,一千隻手臂生出一千隻手,一千隻手托一千個缽,一千個缽中顯現一千個釋迦佛,名曰"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聖像",簡稱"千缽文殊像"

寶島李當時看這尊像的時候,只覺得造型怪異,不合比例,就沒啥興致了

依照寶島李經常逛廟看佛像的經驗,通常越是有規模的廟、越虔誠的廟,其造像越符合真實比例,不會有看起來突兀的姿態或肢體

不過,據說,這尊像是明代造像.......

這......但是怎麼別人家的"千缽文殊像"比例看起來就很自然呢XD

 

銅殿

 DSC02014.JPG 

顯通寺內的銅殿鑄於明萬曆38年(1610年),共用銅10萬斤

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四壁有銅鑄小佛像萬尊,故也稱萬佛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後,皇戚發動政變,將娘娘李彥妃和尚未繼位的萬曆皇帝軟禁起來,李娘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萬曆交給大臣帶走撫養

後來萬曆繼位,為了感謝母恩,就決定在五臺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

這故事是不是很"王子復仇記"的感覺,但是寶島李一聽就覺得有問題!!

問題在哪呢?

銅殿鑄於明萬曆38年,也就是萬曆繼位38年後,才突然想起來要感謝母恩??你是不是也感覺哪裡不對了XD

 

愛碗亭的最新文章

arrow
arrow

    寶島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