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社稷壇)

IMG_20200526_083710.jpg

故宮的東南角與西南角各有一座明代皇家建築,位於故宮西南角的是社稷壇,位於故宮東南角的是太廟

之前提到,南京皇城照書蓋,北京皇城照南京蓋,那麼書上怎麼說呢?

《周禮》記載"左祖右社",南京皇城就照書蓋"左祖右社"

北京照南京蓋,故在北京紫禁城左前方(東邊)蓋太廟,右前方(西邊)蓋社稷壇(歷朝都是"左祖右社",只是不一定貼著皇城,社跟稷也不見得在一起)

社稷壇是祭祀社稷時所用的祭壇,社紙社神,掌土地,稷指稷神,掌五穀,"社稷"也就是土地農業之神

由於在農業社會的"社稷"等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產業命脈,重要性非同小可,故"社稷"一詞後來也代指國家

社稷壇建於明永樂19年(1421年)一直作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的場所,同時也是現存唯一用於祭祀社稷的建筑

建立民國後,社稷壇被闢為"中央公園"對民眾開放

民國14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曾停靈於園內的拜殿,後更名為"中山公園"

日本占領北平時曾名"北平公園"、"中央公園",抗戰勝利改回"中山公園"沿用至今

 

保衛和平坊

IMG_20200526_083844.jpg

中山公園南門一進門就可看到一座四柱三間三樓,原名克林德牌坊保衛和平坊

光緒26年(1900年)庚子拳亂,發生多起殺洋人、殘殺外交人員的事件,清國與外國關係劍拔弩張

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前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交涉外交人員離開北京的最後通牒時,清軍神機營霆字隊隊長恩海開槍擊斃

由於死亡的克林德公使是高階外交人員,引發嚴重外交糾紛,恩海次日便被移交德方,年底在克林德身亡處處斬

案件調查過程中,雙方各執其詞,宛如羅生門,清國說是克林德先開槍,德國說克林德連槍都沒帶,怎麼開槍!

德方說克林德沒帶槍是不對的,因為後來克林德的槍在當鋪被找到,是克林德死後被恩海搜括拿去典當銷贓

但是按常理說,如果開槍應該也是清軍先開的槍,因為,除非找死,哪有人被包圍還敢先開槍的!

更有可能的情形是雙方拔槍對峙時,恩海開了槍

然而海恩開槍也不是一時衝動,是端親王(光緒的堂哥)的授意-殺洋人不只有賞銀還能升官!

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引爆八國聯軍,八國聯軍戰敗後,簽訂辛丑條約其中便規定清廷要派人親向德皇道歉(本要求光緒親自前往德國道歉,後同意改派光緒的弟弟醇親王載灃),並在克林德被殺處為其建牌坊

該牌坊為四柱三間七樓石牌坊,上書德文、拉丁文、漢文三種文字,內容是光緒對克林德事件表示遺憾的匾,故"克林德牌坊"也稱"克林德碑"

清國上下將"皇帝為殺害外國大使悼念"一事視為"國恥",石牌坊也因後來被毀而沒有留存,上面到底寫了什麼,後人不得而知,從相關不同版本的記載來看,牌坊上的文字可能是:

德國使臣克林德,駐華以來,辦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緒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亂,該使臣於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於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蓋表朕旌善惡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懲前毖後,無忘朕命。

內容中並沒有什麼喪權辱國的內容,寶島李猜想,鄉民們沒看過石牌坊上的文字,就以訛傳訛,皇帝向外國低頭道歉云云(話說那個年代,識字率不到1%,就算給鄉民看也看不懂

退一萬步說,就算有,也沒什麼國恥不國恥?總統,咳~我是說皇帝,為操弄民粹的結果負責,不是理所當然的行為嗎?

一戰結束後,中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北洋政府拆毀克林德碑,抹除牌坊文字,移至中山公園,另刻"公理戰勝"四字作為一戰勝利紀念

從此克林德牌坊改名為"公理戰勝坊",但拆遷過程中由於構件損壞,重建後只剩三樓,現名"保衛和平坊"

 

孫中山銅像

IMG_20200526_084002.jpg

穿過保衛和平坊即可看見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銅像,為198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時立

基座正面為鄧小平所題"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關於國父的病因,過去課本上都寫著是肝癌,使台灣人過去對肝癌格外恐懼,國父都死於肝癌了,更何況是小老百姓

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國父 孫中山先生真正的病因是膽囊癌和胰臟癌,肝癌則是原位癌已發生轉移的結果

所以以國父當時的病況,即便放到百年後,醫學技術更加發達的今天,恐怕也都是積重難返,藥石罔效了

 

習禮亭

IMG_20201004_081215.jpg

社稷壇南壇門前有座習禮亭,明清兩代初次進京的文武官員和外國使臣都要在此學習禮儀才能晉見皇帝

習禮亭也叫演禮亭,是一座六角亭,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

這個"宮廷禮儀培訓補習班"本位於北京大門正陽門內,主管朝會、外交禮儀的鴻臚寺衙門

八國聯軍後,因鴻臚寺被焚毀,習禮亭遂開始輾轉搬遷,民國成立後才遷移至此

 

蘭亭八柱亭

IMG_20201004_080803.jpg 

南壇門西南方有座八角亭,是蘭亭八柱亭,也叫蘭亭碑亭

蘭亭碑亭建於雍正初年,當時是仿紹興蘭亭而建的流觴亭,原位於圓明園,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坐石臨流"

後來乾隆將其改為八方形,並換成石柱,八方石柱上分別刻有褚遂良、柳宗元、董其昌等從唐代至清代書法家臨摹王羲之《蘭亭序》、《蘭亭詩》真跡,合為"蘭亭八柱冊"

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流觴亭僅存石柱,民國成立後,這八根石柱遷入中山公園陳列,後建起今日的蘭亭碑亭

內石碑雕有王羲之的蘭亭修禊圖、曲水流觴圖及乾隆所寫的《蘭亭序》

 

南壇門

IMG_20201004_081727.jpg 

IMG_20200526_084153.jpg

社稷壇南壇門外有一對石獅,是民國7年河北大名鎮守使王懷慶和統領李階平捐獻,經考古專家鑒定,可能是宋代石獅

文革期間,公園職工為保護石獅,將其就地掩埋,使這對宋代石獅逃過一劫

 

社稷壇祭壇(五色土

IMG_20200526_084403.jpg

南壇門後,穿過甬道,就可見到開闊的祭壇,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明清兩代皇帝春秋兩季於此舉行祭祀大典,祈求五穀豐收

IMG_20200526_084425.jpg

社神即土地神,稷神即穀物神,社祭五土,稷祭五穀,祭壇按東南西北中鋪設青紅白黑黃五色壇土,故社稷壇祭壇又名"五色土"

正中立有"社主石",便是自古以來"土地神"的象徵,亦稱"江山石"

江山石上方原應有稷主木牌,平時藏於別處,祭典時請出,不過現已缺失

而祭祀前會由全國各地貢上新土,鋪於祭壇,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稷壇與祭典在當時中國轄下治地都有,也包括台灣,直到日軍佔領台灣後才廢止

IMG_20200526_084506.jpg

壇臺四周建有矮牆,稱壝垣,壝垣有青、紅、白、黑四色,也對應祭壇四個方位的四個顏色

 

拜殿(中山堂)

IMG_20200526_084721.jpg

拜殿位於祭壇後,史料記載中未曾發現此拜殿被毀或重建的記錄,故此拜殿可能是北京現存明代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

民國14年,國父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曾在這裏停靈公祭,接受各方弔唁,故後更名為中山堂

而也就是在此時,民間公開稱呼 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並且此稱呼日益普遍,民國29年才通令全國成為正式稱謂

現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大陸官方都會在此舉行孫中山誕辰和忌辰活動

聽起來咱家老孫在大陸還是挺受重視的,跟在台灣完全是不同待遇啊

 

榆園

IMG_20201004_082337.jpg 

愉園位於社稷壇東,乃園中園,遊人可於此觀賞池中魚,故稱愉(魚)園

IMG_20200526_084832.jpg

逯耀東先生說到曾去追尋他的老師錢穆先生著述隱居之所,其中一處便是"中山公園太廟古柏下"

當然中山公園跟太廟分別位在故宮西側跟東側的兩個地方,地理上肯定不是一處

但隱於古柏之下~~聽起來就很詩意不是嗎?這裡就不需要太理性地去辯證中間的謬誤了

 

中山公園(社稷壇)

人均:3RMB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中華路4號(天安門西側)

訂位電話:+86-10-66055431

營業時間:4月1日~5月31日:6:00~20:00;6月1日~8月31日:6:00~21:00;9月1日~10月31日:6:00~20:00;11月1日~3月31日:6:30~19:00

網址:http://www.zhongshan-park.cn/index.html

必殺技:現存唯一用於祭祀社稷的建筑


檢視較大的地圖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

IMG_20200723_151834.jpg

《周禮》記載"左祖右社",故在北京紫禁城左前方(東邊)蓋太廟,右前方(西邊)蓋社稷壇

太廟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地方

中華民國成立後不久,社稷壇改造為中山公園,但太廟並沒有多大改變,直到民國13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宮,太廟才被闢為"和平公園",不久又被改為故宮博物院分院向民眾開放

中共建政後,太廟被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作為北京市工人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直至今日

現在的太廟也多次舉辦商業活動,又氣派又有話題,是很受歡迎的活動場地!

 

琉璃門

IMG_20200723_152826.jpg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南面的正門不開,只能從東門進

然而東門其實離太廟的後殿比較近,貪近的話,其實可以從三大殿的後方往前逛

但是如果要以欣賞古代建築的角度參觀,還是繞點遠路,從南面逛

 

大戟門

IMG_20200723_152844.jpg

太廟的戟門有大戟門一座及兩旁的小戟門各一座,門前有七座石橋,跟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一樣,不同品級走不同的橋

戟門出於《周禮·天官·掌舍》:"為壇壝宮棘門",棘門即戟門,本指"立戟為門",後指"立戟之門"

古代帝王外出,在住宿處插戟為門,稱為戟門,唐代還規定皇家與官署的戟門可以插多少支戟,多者24,少者10,越多越顯貴,故戟門引申指顯赫人家及高等官署

清代太廟的戟門便有列戟120支,但八國聯軍時被搶光

 

享殿

IMG_20200723_152942.jpg 

過了戟門便進入太廟的三大殿區,首殿是享殿,為舉行祭祀先皇典禮的地方

享殿以金絲楠木為大樑、支柱,比故宮太和殿還要高、大、長,是現存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

不過,故宮中還有一個祭拜祖先的地方,即奉先殿,裡面也供奉歷代皇帝,是皇室家廟

兩者不就重複了嗎?太廟跟奉先殿有什麼差別呢?

IMG_20200723_153159.jpg

太廟是國家的,相當於皇室家廟+宗烈祠,除了有歷代皇帝,還有對國家有功的大臣!

皇權時代,人臣能配享太廟,是對人臣的最高榮譽,享殿前的東西配殿便供奉清代佩享太廟的功臣們

整個明代276年,有配享太廟殊榮的只有28人,而清代296年,佩享太廟的也只就27人(明清後來都各撤出1人,變成27人跟26人)

能配享太廟的功臣,名字擺出來幾乎都是家喻戶曉響噹噹的人物,比如明代的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清代的張廷玉、福康安等人 

太廟也不是想拜就能拜的,只有每年重要節日,或發生大地震、大災難時,由皇帝帶領文武百官前往祭拜

奉先殿則是皇室的家廟,除了固定節日拜拜,也歡迎日常請安

故太廟是舉行國家典禮的地方,而奉先殿是皇室祭祀的地方

雖然去拜的人都是皇帝,但就像吃年夜飯跟吃家常便飯,即使吃飯的是同一批人,儀式跟意義都是不同的

IMG_20200723_153333.jpg

寶島李突然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古代祭拜祖先時會找屬下或晚輩扮演祖先,坐在堂上,受長輩或長官祭拜,這位長輩或長官可能就是皇帝XD

屬下或晚輩扮演的角色就稱作"尸",坐在堂上受人祭拜稱為"坐尸"

此人坐姿必須端正、莊重,稱為"尸坐"

"尸坐"是坐姿中的最高標準,故古人說"坐如尸,立如齊",即坐著要像儀式中扮演祖先一樣莊重,站要像祭祀前齋戒(齊通齋)一樣恭敬

而成語"尸位素餐"指"坐領高薪不做事",便來源於此

不過這種有趣的傳統後來好像就消失了,不然Cosplay上帝顯靈罵耶穌,也挺有趣的XD(我是不是扯到太平天國了XD)

IMG_20200723_153325.jpg

太廟是祭祀皇室與功臣的廟,那麼問題來了~~~

改朝換代要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古人老早就有解答了!

歷朝歷代的先皇先后在改朝換代後,全部都被 請出去,改放當朝的帝王牌位

而被  請出去的前朝帝王牌位則改供於歷代帝王廟(現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廟裡供奉自三皇五帝開始到明代的歷代帝王(清代列王應該還在太廟內?)

恩~真有意思,我想歷代帝王廟的廟訓應該是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一家人最重要就是整整齊齊在一起!

 

寢殿

IMG_20200723_153508.jpg

享殿後為寢殿,是供奉先帝先后神位之處,依據《禮記·王制》,殿內正中擺放開國君主神位,左右三昭三穆,一共供奉七位皇帝

昭穆即昭穆制度,左昭右穆,昭為父,穆為子,依次擺放

舉例來說,正中間放阿祖牌位,(阿祖)左手邊放阿公牌位,(阿祖)右手邊放爸爸牌位,如此類推,一共七位,故稱七廟

如果超過七位怎麼辦?沒事,古人也有交代!

如果需要祭祀的皇帝超過七個,除正中間的開國君主神位"萬世不祧(音挑)",其他神位"親盡則祧",即把與在位皇帝關係最遠的皇帝神位移出寢殿,移到祧廟中

當要舉行祭祀典禮時,會將享殿與祧廟中的神主牌取出放到享殿,按照世系排好,祭畢奉回

不過,書上是這麼規定,但各代也不一定遵守,"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祖孫十幾代同堂的也不是沒有過

 

祧廟

IMG_20200723_153749.jpg

祧廟三大殿的最後一殿,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IMG_20200723_153952.jpg

走出三大殿,來到殿北面就會看到故宮護城河,就知道這裡離故宮有多近

IMG_20200723_155510.jpg

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的路牌指標也很有意思,用太廟的屋簷形狀作為標誌

IMG_20200526_085101.jpg

另外,不管是中山公園或太廟,參觀後都可以從後門來到故宮的午門

不僅可以多參觀一個景點,還可以省下不少迂迴的路程跟時間,算是參觀故宮的偷吃步吧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

人均:2 RMB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東側

訂位電話:+86-10-65252189

營業時間: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07:00—17:30;淡季(11月1日至3月31日):06:30—19:30

網址:http://www.bjwhg.com.cn/

必殺技:現存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愛碗亭的最新文章

arrow
arrow

    寶島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