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024型導彈快艇
看完博物館的空軍跟陸軍館藏,再來看看海軍
軍博入口處,停著一艘大傢伙,一艘編號3139的024型飛彈艇
雖然說是大傢伙,但其實跟一般認知中的軍艦相比,其實只是小BABE,但畢竟不能真的把航空母艦搬來放,這已經算大的了
024型飛彈艇,是60年代仿製蘇聯183R型魚雷快艇的基礎上改良的飛彈快艇
因文化大革命造成混亂的關係,直到1975年才研製成功,配備2門上游-1(SY-1)反艦飛彈
蘇聯造T-123型功勳魚雷快艇
早期共軍陸軍強,但空軍實力非常弱,至於海軍,則因為有國軍大量叛逃填補,組建共軍早期海軍基礎,只是許多叛變的船艦都被國軍派飛機炸沉
話雖如此,不知道是忌憚國軍的空軍優勢,或是不信任國軍降將,或是江艦不擅海戰,早期兩岸間鮮有大型海戰,並且在戰略上屬於守勢
共軍也多以魚雷艇對付國軍的驅逐艦,以小搏大,讓國軍吃盡苦頭,大致上來說,海戰上,國軍敗多勝少
蘇聯造T-123型功勳魚雷快艇購自蘇聯,排水量22噸
民國43年,共軍以4艘此型魚雷快艇擊沉國軍1430噸的太平號驅逐艦,這裏陳列的158號便是4艘魚雷快艇中的一艘
頭門山海戰英雄艇
該炮艇原為抗戰勝利後,國軍接收的日本炮艇,後做為江防炮艇使用
民國38年,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該艇在內的25艘艦艇投共,事後該艇被命名為414號炮艇
民國40年6月23日,該艇與其餘3艘炮艇在浙江頭門山海域與進行海上封鎖的國軍機帆船遭遇
戰鬥中,414號炮艇擊沉1艘,擊傷1艘,戰後被授予"頭門山海戰英雄艇"光榮稱號
英國造47毫米艦炮
正中間有一門炮,原為清朝橫行於長江上的英國揚子江艦隊"隼"炮艦所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趕緊做個順水人情,將包含隼號在內的各型船隻贈送給國軍,改名英德艦
民國38年11月30日,英德艦等5艘軍艦在重慶投共,改名"嫩江",退役後將艦炮被拆下於博物館陳列
日本造十年式120公厘高射炮
十年式120公厘高射炮是日本海軍在大正十年(1921年)研發,因簡易、火力、重量合適而大量裝備在日本船艦上
該炮雖然沒有詳細介紹,但從網上看到的資料,應該是從國軍於戰後取得的日本賠償艦上所拆下
抗戰勝利後,日本軍艦賠償給各國,國軍補進大量日本船艦,但來到台灣後,有船無人,許多船艦都做為廢品
這十年式120公厘高射炮原應置於日本海軍"宇治"炮艦上,宇治艦隸屬日本楊子江艦隊,被國軍接受後命名為"長治"艦
民國38年9月19日,長治艦發生叛變,叛變士兵殺死艦長胡敬端和副長孔祥棟等十餘人後,連人帶艦投共,被改名為"八一"艦
9月22日、23日,甫叛變的八一艦便遭國軍戰機復仇的炸彈擊沉,隔年才打撈出水,修復後更名為"南昌"艦,該艦炮可能是在當時卸下
現場還有陳列英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等國製造的魚雷、水雷和深水炸彈等,都是從國軍手上繳獲
巢車(模型)
軍事博物館的一樓還有古代軍事展覽館,陳列古代兵器、文物,以及仿製的模型
巢車早在春秋時代便存在,是一種瞭望偵查機具,車上架有升降車,升起後,人可在車中觀察敵方動態
宋 三弓床弩(模型)
床弩早在戰國時代便出現,是古代的攻城工具,既可殺敵,也可射入牆體,方便士兵攀爬攻城
三弓床弩以齒輪轉動弓弦,射程可達1500公尺,一次可射七隻箭
居中者為"長三尺五寸,粗五寸"的巨箭,諸箭齊發"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
竹火鷂(北宋)/引火球(北宋)/蒺藜火球(北宋)
竹火鷂係北宋初期創製,於橢圓形竹籠內裝火藥與乾草,點燃後用拋石機射向敵群,焚其人馬糧草,說穿了就是燃燒彈
引火球也是北宋所創,"以紙為球,內實磚石屑,可重三五斤,熬黃蠟、瀝青、炭末為泥,周塗其物,貫以麻繩"
發射火球前會先放此引火球以校準遠近,用現在話說,引火球也就是曳光彈,看看炮火會射到哪裡
蒺藜火球也是北宋所創,在厚實的蒺藜形陶器內填火藥,爆炸後的碎片可擊殺敵人,後來將陶蒺藜升級為鐵蒺藜,爆破後的彈片殺傷力更大
使用時可拋射、可投射、可埋伏,用處多多,甚至還能做成毒氣彈,其實就是今天的手榴彈!
猛火油櫃(北宋)/突火槍(南宋)/元至順銅盞口銃(元)/至正辛卯銅火銃(元)
宋雖然被元打敗,但宋代軍隊並不弱,而且軍事科技非常先進,先進到甚至可以用"穿越"來形容,許多現代武器都可以從宋代兵器上找到影子
比如猛火油櫃(照片正中下方),就是一戰使用的火焰噴射器的前身,同樣都是用噴出石油燃料,射出火焰殺敵
不同的是,北宋的猛火油櫃因為太重,只能裝在城牆上防守,二戰時的火焰噴射器是步兵裝備
但其實這樣說起來,猛火油櫃倒更像東羅馬帝國的"希臘火"(以石油為主的易燃液體),裝載在船艦上,射出火焰退敵(後來猛火油櫃也改良出單兵使用的猛火油葫蘆版本)
位於猛火油櫃上方的則是南宋發明,步槍的前身-"突火槍"
據《宋史·兵志》記載,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點火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子窠"即子彈,子窠被竹管中點燃火藥產生的壓縮氣體擠壓射出,不過發射方式其實跟大炮比較像
突火槍使用時,將突火槍一端垂地,一手握持,一手點火發射,有效射程約100公尺........,比弓箭射程還短
位於猛火油櫃左邊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古老的兩把銅銃,至正辛卯手銃與盞口銃
位於猛火油櫃左邊的是元至正11年(1351年)至正辛卯手銃,尾端中空處可安木柄,便於單兵手持使用
手銃左邊的是元至順3年(1332年)盞口銃,可安裝木柄,手持使用,也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銃炮
元 回回砲(模型)
過去課本上提到,蒙古軍隊以回回砲擊破襄陽城,南宋大勢已去,本以為回回砲是什麼厲害的火炮,今日一看,不過是投石機?
網上寫道,1271年,元世祖派遣使者到波斯,向宗王阿不柯徵調回回炮匠.........
這裡離題說一下,網上這個資料是錯誤的,如果你在網上找"向宗王阿不柯徵調回回炮匠",你是找不到"阿不柯"這號人的,"阿不柯"只存在於這段描述中
這裡"向宗王阿不柯徵調回回炮匠"其實應該是"向宗王阿八哈徵調回回砲匠"
回回炮因從穆斯林地區(回回)傳入,故得名,那麼"宗王阿八哈"又是誰呢?
1260年,忽必烈由於長期在漢地接受漢化,加上搶先自立為蒙古帝國可汗,於是反忽必烈的貴族們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稱汗,兩汗分庭抗禮
而忽必烈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表態支持忽必烈,忽必烈也投桃報李,將中亞到西亞一帶封給旭烈兀,成為伊兒汗國的首任大汗,其繼任者便是旭烈兀的兒子-阿八哈
忽必烈向伊兒汗國大汗阿八哈徵調回回砲匠,阿八哈派出以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2人為首的工匠團前往大都(北京)造回回砲
1273年,元軍用回回砲攻襄陽,回回砲一砲將150斤(約100公斤)的石球射中襄陽譙樓(城門上望遠的高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踰城降者。",一砲把襄陽幹投降了
北宋科技如此進步,有眾多先進的火藥兵器,為何會被這種中國在戰國時期就使用的"投石機"打敗呢?
其原因在於,回回砲是加強版的機械投石機,而北宋的黑色火藥兵器並沒有後來的黃色火藥兵器強
投石機的發展據信是從中國傳到西方,再在西方改良成回回砲傳回中國
早期的投石機以人力拉動,多則要動用250人拉動,人會累,力量也有限,投石機投的砲彈還會越投越近
傳到西方後,西方沒那麼多人拉投石機,遂加以改良,成為一頭壓重物,另一頭拋射的配重式機械投石機,也就是回回砲
改良後的回回砲,士兵只需用機關將重物提至高處,發射就讓重力搞定,拋射的砲彈更重,威力更大,而且發射品質穩定
另一方面,北宋使用的黑火藥兵器,由於還在火藥兵器的起步階段,火藥提煉純度低,威力不足,發射後還會產生濃煙、毒氣,如同前面說的,突火槍有效射程100公尺,比弓箭還短
這就像是汽車剛剛發明的時候,連馬都跑不贏,並不是火藥輸給了石器,而是科技樹還沒長滿
倭寇盔甲(元)/倭刀(明 複製品)
日本武士鎧甲領口上有"正平六年十二月一日"等字
"正平"為日本後村上天皇與長慶天皇的年號,正平6年(1351年)對應的是中國元朝的至正11年
雖然明朝飽受日本倭寇侵擾,但其實倭寇侵擾從元朝就開始了
不同的是,侵擾元朝的是日本原裝的真倭寇,侵擾明朝的是中日合資的假倭寇!
由於元朝曾兩次派大軍攻擊日本,雖然遠征軍都為"神風"所敗,但這個仇,日本人記住了,後來日本海盜便經常報復式地騷擾元朝與當時跟著元朝攻打日本的高麗
元至順2年(1331年),日本進入南北朝,南北兩個天皇相互攻伐,對海盜的控制力道減少,騷擾中國的倭寇也加劇
到了明朝,實施海禁,原來做海上貿易的中國人也開始加入倭寇的行列,做起殺人搶劫、走私貿易
直到嘉靖末年,倭寇為戚繼光等抗倭名將所平,但事實是如此嗎?
搶劫、走私都是為了錢,本來就要殺頭,要不就是被戚繼光殺死,要不就是被生活活活逼死,兩者都是死,不如拚一拚
如果認為倭寇被戚繼光殺光了,所以就沒有倭寇了,這就好像"把北車的乞丐趕走,北車就不會有乞丐"的邏輯一樣天真
所以其實真正解決倭寇問題的是嘉靖皇帝的繼任者-隆慶皇帝,他解決了倭寇的根本問題-經濟問題
隆慶皇帝解除從朱元璋開始的海禁,重新開放海關,讓原本的非法走私成為合法貿易,稱為"隆慶開關"
百姓重新回來做生意,大家有錢了,自然沒有造反的中日合資倭寇,能坐著把錢掙了,誰願意出去拚老命啊?
所以,真正的抗倭名將其實是這位隆慶皇帝,不過隆慶皇帝只能算裁判,不能算球員啦
明 虎頭木牌(模型)
明代除傳統盾牌外,還出現了帶有火器的盾牌
其中的虎頭木牌將近一人高,表面蒙牛皮,盾上有孔,士兵可以躲在盾牌後面發射火箭
火箭不是現代化的上太空的火箭,也不是三國時代在箭頭點上火的火箭,而是類似沖天炮的火箭,射程與威力更大
這種兵器也傳到蒙古人手中,被蒙古軍隊使用在歐洲,被歐洲人稱為"中國火龍"
火藥除了讓傳統弓箭的射程更長,威力更大以外,南宋還發明火箭彈,並使用在抗金戰爭上,稱為霹靂炮,是現代火箭的始祖
元、明繼承宋朝火藥技術,繼續改良,"神火飛鴉"就是明朝的一種改良火箭彈
"神火飛鴉"在鳥型飛彈內填入炸藥,以火箭發射,向敵方飛去,火箭發射後會自動點燃炸藥,摧毀敵軍大型目標
但寶島李對這種鳥型沖天砲威力有多大?能摧毀多大的敵軍目標?實戰準確性如何?相當存疑XD
明 水底龍王炮(模型)
另外還有一款開腦洞的火藥兵器-水底龍王炮
明萬曆18年(1590年)施永圖所著的《心略.武備火攻卷》中提到一種用線香作為定時引信的原始水雷-"水底龍王炮"
"水底龍王炮"以防水的牛膀胱裝火藥,置於竹排上,竹排下懸石頭,以線香為引信,放在水上漂浮,定時引爆
據記載,類似的原始水雷,還曾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海戰中炸沉日本豐臣家的軍艦
不過,考量這種兵器的不確定性太大,寶島李覺得實際戰績的可信度不太高啦
明 自犯鋼輪火(模型)
戚繼光除了是著名的抗倭名將外,戚繼光的名片上還有一個"地雷發明家"的稱號
倭寇平亂之後,戚繼光調去鎮守薊州,為防止蒙古人的入侵,發明了名為"自犯鋼輪火"的機關
"自犯鋼輪火"埋在土中,只要敵人踏上機關匣,帶動鋼輪轉動,與火石摩擦發火,就會自動爆炸,為現代地雷的前身
當然,還有各式火炮,有的火炮口徑跟現代的槍差不多
明 大福船(模型)
明代船隻有福船、沙船,福船底尖上闊,吃水深,利行遠洋,沙船底平,吃水淺,利行近海
至於鄭和下西洋到底駕駛的寶船長什麼樣子?眾說紛紜,但寶島李覺得可能接近眼前這種"高大如樓,其底尖, 其上闊,其首昂而口"的福船
不過寶船是否如史書記載"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長約122公尺,寬50公尺)就令人懷疑了
要知道,這麼大尺寸的木船,只比現代鋼鐵打造的最先進的兩棲突擊艦小一點點而已
但撇開寶船的尺寸爭議,可以確定的是,明代寶船、福船比百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的聖瑪莉亞號(長18公尺)要大得多
然而,到了清代,中國也已經造不出這麼大的木船了
威遠将軍炮(清)
此炮鑄於康熙29年,曾參與平定葛爾丹,以木車推行移動
炮上銘有滿、漢文:
"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内御製威遠将軍
總管監造 御前一等侍衛 海清
監造官 員外郎 勒理
筆帖式 巴格
匠役 伊邦政 李文德"
鎮遠艦鐵錨(清)
鎮遠艦鐵錨,錨重約4噸,原做為甲午戰爭戰利品陳列在東京上野公園
鎮遠艦是清朝海軍北洋艦隊主力戰列艦之一,鋼鐵船身,主炮為當時最先進的305公厘炮,有東亞第一堅艦之稱
但船堅炮利抵不過政治鬥爭、人謀不臧、訓練不足、紀律廢弛,在日本訪問期間,鎮遠艦等還鬧出過長崎事件,打死打傷日本民、警
在眾多不利的原因作用下,光緒21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争戰敗
這艘東亞第一堅艦-鎮遠艦,被日軍繳獲,編入日本海軍艦隊,隔年還參加攻台的乙未戰爭
明治44年(1911年),鎮遠後來從日本海軍退役,做為靶艦被破壞,拆解後,其鐵錨、鐵鏈等被陳列展示
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要求日本歸還鎮遠艦遺物,遭到盟軍司令部反對(因清朝的鎮遠艦跟民國抗戰無關)
但總算在我外交人員努力下,該艦遺物於民國36年陸續回國
北洋海軍靖遠號上咖啡壺、鍍銀餐具、瓷餐盤(清)
北洋新軍照片
如果有老兵說:"你們年輕人真的很好命,我們那時候訓練多苦啊!"
不要急著嗤之以鼻,萬一人家說的是真的呢!?
看看人家北洋新軍"工程隊"的體能訓練!!
竟然要倒立過獨木橋!!
一代不如一代原來是真的!!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人均: 免費(需預約)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復興路9號
訂位電話:+86-10-66866244
營業時間: 9:00—17:00 (16:00停止入館;周一公休)
必殺技:各種兵器展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