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夜市雖然大多是賣吃的,但亦有賣穿的、賣用的、玩的,好比士林夜市,就是這種夜市集大成者
在一些鄉下地方,也有固定夜市,一大片空地,某天夜裡,就擠滿了攤販,大家也都約定俗成地,大老遠前來趕集
而且夜市者,大部分或可以說"全部",都因廟而集,但這也很正常,不然怎麼叫"廟會"呢
古代每當過節、神明生日、初一十五,都必定到廟裡焚香祈福拜拜保平安,人聚集了,就有商機,有商機,就有商販,也就成為了攤販聚集的廟會了
當然,或許也有反著來的,因為有人潮,就有矛盾,有衝突,要解決這些問題,有誰比神明更有說服力呢XD
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夜市都跟廟有關係
北京也有夜市、廟會,不過中共建政後,廟會逐漸消逝,近年成為特定節日的紀念活動,比如每年春節舉行的地壇廟會
夜市雖然在這一兩年鼓吹"夜經濟"的帶動下有所復甦,但主要還是像東華門夜市那種,騙觀光客的居多
但在更古早的北京,好比明清時代的北京,廟會是非常熱鬧、頻繁的,唐魯孫先生便曾載道:
"北平的廟會就規定每月逢三土地廟,逢四花兒市,五六白塔寺,七八護國寺,九十隆福寺。這些都是定期的廟會,至於正月初一到落燈的遊廠甸火神廟,正月初二財神廟借元寶,正月初八白雲觀順星會神仙,三月初三蟠桃宮給王母娘娘祝壽,八月初三皂王廟給皂王奶奶慶生辰等等,那些一年一度的廟會,更是數不勝數。"
其中,護國寺與隆福寺二寺,更是北京廟會的重中之重,兩寺廟會齊名,因護國寺在西城,隆福寺在東城,稱為"東西二廟"
清代《京都竹枝詞》記載:"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便可知當時廟會景況之盛,遊人如織,宛如如今的信義計畫區!
當時北京廟會是什麼樣的呢?唐魯孫先生這樣說:
"廟前對著正殿臨時搭有一座戲臺,高有一丈開外,比一般戲臺要寬敞嘹亮,戲臺兩旁,高搭席柵,也比平地高出三四尺,左邊安置地面上彈壓席,右邊是附近各鄉鎮紳董偕帶眷屬的雅座。
廟前廟後,排滿了吃食攤子,再不就是賣化妝品、零星首飾跟賣耍貨兒的。錢三爺告訴我說待一會兒有練把式的,因此戲臺搭得特別結實。
我們吃過午飯就進場,坐在二套車上聽戲,得瞧得看,臺上演的《桃花庵》,據說是從唐山約來的名角,服裝嶄新,唱做也很賣力。"
各廟攤子的擺法位置也大致相同,譬如說一進山門都是賣山貨的,二門門道兩邊就全是賣玩具的了,再不就是假珠假寶的各樣首飾攤。
賣兩把頭戴的大門花,或是鬢邊的絨花絹花以及賣剪花樣的,一律都是靠牆根兒。因為他們的貨色既怕風吹又要防日曬,只有靠牆根兒搭個布篷才安全保險呢。
至於吃食攤、雜耍場子,那是一般市民吃喝玩樂的去處,跟真正上廟會買東西的人混不到一塊兒。廟裡最後一進院裡寬敞豁亮,得吃得瞧,就成了這班人的固定地盤了。
雖然說各廟會賣的貨色都差不了許多,可是也有各別另樣的。例如有些喇嘛攤專賣瑪瑙松石念珠手串,白銀鑲嵌的首飾,嘴上說是西藏來的,其實都是尼泊爾的產品。
護國寺因為附近花廠子林立,愛花有癖的,都喜歡到護國寺蹓躂蹓躂,尋找點兒奇花異草,或買一兩盆盆景玩玩。"
寶島李之前在北京住在護國寺附近,雖然護國寺早已沒有唐魯孫筆下的神氣,但遺留下來的名聲,卻依舊響亮
好比以護國寺為名的這條街,小小一條,壅塞難當,北京人依舊稱之為護國寺大街,與平安大街、長安大街等八線十線大馬路齊名
而更為有名的,是這家以護國寺為名的護國寺小吃
1956年,中共推行公私合營,把原本在護國寺廟會中擺攤的茶湯英、扒糕年、白薯王、張大戶等找來,在現址開辦了護國寺小吃店
護國寺小吃專賣各形各式北京小吃,是北京著名的連鎖店,密集程度堪比麥當勞
寶島李便經常跑來護國寺大街上的護國寺小吃,叫一份油餅,一碗豆汁當早餐,然後心滿意足地回家
經過多年經營,如今,護國寺小吃的小吃種類已經達到100多種,可謂北京小吃集大成者
不過,你要說護國寺小吃好吃嗎?那倒不至於,來護國寺小吃吃小吃,真的只是圖個種類多,一次搞定而已!
各色各樣的北京小吃,雜亂紛呈,看得眼花撩亂,但是千萬別被忽悠了!
切記,來護國寺小吃就是吃個方便、吃個意思,味道真不怎麼樣!嘗嘗就好,可不要點多了!
如果真想吃,路邊小攤賣的點心,遠比護國寺小吃要優良得多!
不只有賣糕點小吃,也有賣滷味熟食
而且寶島李印象中,滷味熟食要比糕點小吃好吃得多!
奶油炸糕
用麵粉跟雞蛋做皮,內包豆沙餡,炸製而成的點心
又是炸,又是豆沙,又是麵粉,又是雞蛋,看似不敗經典款,但是護國寺小吃就是能把它做砸
許多人說好吃,但是第二個就膩了
但是寶島李這麼愛吃甜食的人,一口就能吃膩XD,而且還不是因為甜,是因為油!!
而且,如果沒有外面的白糖,這奶油炸糕幾乎吃不出味道呢!!
薩琪瑪是滿族甜點,寶島李從小就不愛吃薩琪瑪,但是~~~
北京的薩琪瑪比台灣做的薩琪瑪好吃得多!!
鬆軟香甜,高雅清爽,比台灣壓得嚴嚴實實,又死甜死甜的薩琪瑪,可謂有雲泥之別
糖耳朵,薩琪瑪右邊的是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將麵條炸過後放到糖漿裡浸漬製作而成
看起來光亮澄淨,一口下去,實則又油又膩又軟,滿嘴都是油跟糖漿的混和物,非常噁心,至今寶島李仍見了就怕,而且在北京就沒遇到好吃的糖耳朵過
薑汁排叉,薩琪瑪左邊的是薑汁排叉,排叉有點像麻花,不過是壓扁的麻花
吃起來酥酥脆脆,帶點薑汁香氣與糖的甜味,味道挺好的
糖火燒,薑汁排叉後方是糖火燒,用糖跟麵揉製烘焙而成,是帶點甜味的火燒,味道不算奇特,但是適口,寶島李通常會買糖火燒回家當早餐
炸糕
壓在薩琪瑪上面的是炸糕,最有名的是天津的耳朵眼炸糕
這種天津炸糕後來來到北京,也落地生根,成為老北京土著的回憶,最有名的是在南城虎坊橋的京天紅炸糕
不過寶島李在北京、天津吃過幾次炸糕,只覺得又油又膩,全然沒吃出哪裡好吃來
但是寶島李看了B站的UP主介紹天津耳朵眼剛剛出爐的炸糕,一口咬下,酥脆聲不絕於耳!
這聲音真好聽!好聽就是好炸糕!
燒餅夾肉
寶島李原本也不喜歡這種麻醬燒餅,口感鬆軟又乾柴,但是北京朋友們卻大肆讚揚,寶島李一直是不解其中味!
後來,寶島李終於知道這種麻醬燒餅如何吃!如何好吃!
其中訣竅就是要夾肥肉!
鬆軟略乾的麻醬燒餅,夾上一塊肥得流油的牛肉,立刻變得豐腴可人!老少咸宜!
這種麻醬燒餅通常是回人的祖傳手藝,所以多是清真的,寶島李有次在牛街,北京回人聚居處,買了份麻醬燒餅,即便不夾肥肉都好吃
所以北京小吃真得找對店,否則,就會跟寶島李一樣,剛到北京的時候,覺得這都是什麼夏季八玩藝兒
台北的馬叔餅舖頗有北京牛街回回舖子的味道,客官們不妨去買幾個餅回來,回家後夾幾塊帶皮肥豬肉吃,那叫一個香啊!!
糊塌子
糊塌子也是一道家常小吃,是將櫛瓜絲拌入麵糊煎製而成
寶島李第一次吃時,感覺特別訝異!!這都什麼夏季八玩藝兒!!吃起來糊糊的,像是沒熟的麵糊一樣!!
但是一旁的北京同事卻說,快吃啊!這特別好吃!我們從小吃到大
喔.....這樣啊.....黃河以北還是給你們吧!國統區的孩子真接受不了!!
糖卷果
糖卷果是山藥、山楂、各種乾果,用豆腐皮包裹成條,先蒸再炸,上桌前再炒焦糖淋上製成
本來寶島李看到這黑乎乎的玩意兒,也沒啥好感
一吃入口,更鐵了心再也不吃這夏季八鬼玩意兒了
又硬,又乾,又柴,又一股陳舊乾果味,什麼鬼玩意兒!!
不過,後來寶島李吃了前門張記涮肉張老闆親手做的糖卷果,那真是人間美味
寶島李才知道什麼叫同款不同師傅!!是張惠妹唱《站在高崗上》跟高嘉瑜唱《站在高崗上》的區別
饊子麻花
饊(音傘)子麻花是一道歷史悠久的小吃,而且北方多地可見,是一種炸過的麵條
在《水滸傳》中就有"取些銀子與武大,教買餅饊茶果請鄰舍喫茶"的說法,可見當時就已經把"饊"當成零食吃
不過寶島李並不喜歡吃饊,因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吃多喝多,上廁所勤(?)
驢打滾
驢打滾也是道北京著名點心,以糯米、黃豆粉、紅豆沙製成,因外型像驢在地上打滾而得名
但是....
對於從小吃麻糬長大的台灣人來說~~
啊就真的不好吃啊....
涼粉
涼粉是用大豆粉或綠豆粉製成,澱粉漿通過漏勺滴入沸鍋中,放涼後佐以調料食用
煮熟的粉條因外型像小魚,故也稱漏魚兒,是夏季解暑聖品
護國寺小吃的涼粉扮點麻醬跟薑汁,氣味辛香,口感涼爽微鹹,味道簡單卻令人舒服
麵茶
麵茶也是道著名的北京小吃,唐魯孫先生曾這麼寫道:
"芝麻醬麵茶也是早上配燒餅果子喝的,原料是秫米一類穀物,熬成糊狀,既不甜也不鹹,一碗盛好,用兩根竹筷子,把紫銅鍋裡特製稀釋的芝麻醬,用筷子蘸起來,以特殊的快手法,把芝麻醬撒滿在麵茶上面,最後撒上一層花椒鹽,冬天拿來就著燒餅喝,因芝麻醬蓋在浮面保溫,所以喝到碗底,還是又熱又香。"
看到了嗎!"把芝麻醬撒滿在麵茶上面,最後撒上一層花椒鹽",北京吃麵茶要撒花椒鹽的
寶島李第一次吃北京麵茶,是因為聞著香,香!真的太香了!滿滿的芝麻醬香氣,實在誘人!遂叫了一份
當時寶島李把北京麵茶當成台灣麵茶,以為是甜的,結果吃了一口,就吃不下去了
上面是一層濃濃的芝麻醬,香,但是沒有味道,下面是厚厚的,濃濃的,稠稠的澱粉糊,同樣沒有味道
說難聽點,像是一口痰,而且還是沒有味道的痰!!
寶島李吃了一口,就整碗放生,實在吃不下去!!後來才知道,原來,北京麵茶是要加花椒鹽啊!!
果然,加了花椒鹽比較好入口,但是......
WHY!!!!
為什麼要淌這淌渾水啊!!是為了渡劫修仙嗎!!
好比當年國強爺吃麵茶,一開始還笑得出來
後來就.......
沉思了
為什麼???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豆汁
寶島李經常說,北京朋友都感謝寶島李這些外地人,因為要是沒有這些外地人,北京的豆汁兒店都要倒光了!!
這可不是開玩笑,北京人越來越不愛喝豆汁兒,年輕一代不願喝,甚至從來沒喝過,老一輩北京人不喝者也不少
"沒有這些外地人,北京的豆汁兒店都要倒光了!!"恐也有幾分真
豆汁兒雖是北京的名片食物,但是相較這座600年帝都,豆汁的起源並不久,清乾隆18年(1753年)始有記載:"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着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
而且連老愛新覺羅家都沒聽過豆汁,顯見豆汁這老北京吃食,在滿人入關前是沒有的,是滿漢文化在北京撞擊出來的創新菜呢!
這新興的豆汁,後來成為滿人的每日好物!大魚大肉後喝上一口,去油又解膩
不過,滿人以外就無福消受了,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豆汁出不了北京以及北京周遭滿人聚居的地方
唐魯孫先生就曾說,大多數的北京小吃台灣都有人賣,像不像,另說,但是豆汁是真沒人賣啊XD
焦圈
其實寶島李也算愛吃豆汁的,雖然不到每天早上像來杯咖啡一樣,要來一碗豆汁漱口那種
但是如果到了護國寺小吃這種賣北京傳統吃食的店,寶島李大概都會主動叫一碗豆汁喝
好喝嗎?學會方法就不難喝!
喝豆汁一定要搭配焦圈跟鹹菜,一口鹹菜一口豆汁,或是一口焦圈一口豆汁
有了鹹菜跟焦圈這兩件神器幫助,再稠的豆汁也能喝下去!
好了,別說廢話了!豆汁好喝嗎?
嗯~~這問題就像問寶島李"咖啡好喝嗎?"難道不是因為"習慣"嗎?
BTW,護國寺小吃的豆汁味道算是清淡的,適合初次嘗試的朋友
焦圈下面是油餅,寶島李在北京早餐中的必點之物,如果是糖油餅就更好了!
護國寺金剛殿
前面說了這麼多護國寺的小吃,那護國寺本尊在哪呢?其實護國寺本尊就在護國寺小吃店後面!
護國寺是元朝丞相托克托的故宅,明代改為托克托宗祠,後又改名大隆善護國寺,同一時間左右,東城的隆福寺落成,名為大隆福護國寺
不過不知為什麼,北京人把西邊的"大隆善護國寺"稱為"護國寺",東邊的"大隆福護國寺"稱為"隆福寺",直至今日
護國寺因經年累月的損壞、重修,最後因庚子拳亂一蹶不振,加上中共建政後拆廟蓋樓
這座"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另有葡萄園數畝"的護國寺,如今只剩下金剛殿與幾間小屋
但如果有機會去護國寺小吃店,在品嘗諸多那個什麼的小吃後,不妨來到小吃店後,尋訪一下護國寺這個地方的最初
護國寺大街上還有許多餐廳,比如王胖子驢肉火燒、寶光鞋底火燒、新川麵館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小吃店
旁邊還有家鋼镚兒火鍋店,寶島李特別提起,並不是因為他多好吃,而是因為店名"鋼镚兒"
北方人叫銅板為"鋼镚兒",而且有趣的是,北方人用銅板極少!過去還沒有行動支付的時候,錢包裡都是鈔票,不用銅板
相反的,南方人卻極愛用銅板,不用鈔票,至於為什麼??
不知道XD
護國寺除了吃以外,其實護國寺也是老北京著名的花市,唐魯孫先生寫道:
"護國寺門外,靠著高牆的邊,擺滿了石榴、海棠、桃杏、丁香等有色有香的一類花木。遊客從花叢裡走過,會叫人芬香避穢,目不暇給。江東才子楊雲史有一首竹枝詞:「崇國寺畔最繁華,不數琳琅翡翠家,唯愛人工賣春色,生香不斷四時花。」這是當年護國寺花市的真實寫照。護國寺附近有幾家花廠子把式們培養出來的花樹,隨形趨式巧奪天工,實在叫人喜愛。
花廠子一共四家,是「奇卉」、「蓮記」、「蕙芳」、「遠香」,他們每家在豐臺都有十畝八畝不等的花圃暖房,在護國寺的也不過等於門市部,擺點應時當令的鮮花盆景,作個宣傳而已。「奇卉」、「遠香」因為在護國寺附近占地較多,屋宇寬敞,又有暖房溫室,所以還代客存花。"
而在護國寺大街西側,有一條胡同,叫做百花深處胡同,名字很好聽,但是知道的人不多
《北京瑣聞錄》記載:"明萬曆年間,有張姓夫婦在新街口南小巷內購買空地二三十畝,種青菜為生。漸漸地有了錢,在園中種植樹木,疊石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閣茅亭,使這塊菜地成為一個十分幽雅的所在。又辟地種植牡丹、芍藥,在池中選票蓮藕。夏日,當夕陽西下的時候,駛上小舟往來天綠波之中,香風撲面,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在黃菊澄香之秋,梅花晴雪之冬,均有四時皆宜之感。當時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遊賞。因此北京人稱它為百花深處。"
你說這護國寺花市跟百花深處胡同,是什麼關係呢?
是因為有了"百花深處",引士大夫前往觀賞,而有了護國寺的花市?
還是因為有了護國寺花市,而令百花宜居深處?
不得而知,但卻以令寶島李浮想聯翩,不過有一件確定的事情,那就是
有一年深夜,陳昇從北京百花深處胡同的百花錄音棚出來,因為苦無靈感,於是借酒澆愁,一句"挖那抵北京",催生了名曲《One night in Beijing》
而曲中詞"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並非百花的深處,而是錄音棚所在的百花深處胡同
人說百花地深處 住著老情人 縫著繡花鞋 面容安詳的老人 依舊等著那出征的歸人
護國寺小吃店(護國寺總店)
人均:30 RMB
地址:北京市護國寺大街93號
電話:+86-10-66181705
營業時間:05:30-21:00
必殺技:一次吃遍北京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