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804_111517.jpg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初名天地壇,是皇帝祭天地的祭壇

明嘉靖9年(1530年)在北京北邊的安定門外建了祭地的地壇,天地壇專門祭天,改稱天壇

此後天壇一直是皇家重地,直到民國7年辟為公園,開放民眾遊玩

如今的天壇名列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北京同輩的天、地、日、月、社稷、先農諸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IMG_20200804_132939.jpg

祭天是大事,歷代皇帝皆親力親為(大部分啦XD)

皇帝來天壇祭天時就會從天安門、正陽門出內城,沿著中軸線往南走,來到天壇西北邊,過石橋渡河,從天壇西門或南門進入天壇

石橋是天子走的,兩旁有木橋供一般百姓通行,由於石橋是天子專用的,因此稱為"天橋"

天橋附近聚集了大量商販,到了民國初年,形成雜耍、相聲、醫藥、食品、日用品的綜合市集,產生了著名的"天橋說書"、"天橋八怪"

是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橋"!

 

天橋(復原示意)

IMG_20201008_095332.jpg

由於天橋是真龍天子走的橋,百姓將橋看作龍的鼻子,橫亙其下的小河是龍鬚,將小河稱為"龍鬚溝"

後來老舍便以龍鬚溝為名,創作了講述北京人生活的《龍鬚溝》話劇

龍鬚溝乾涸後,天橋失去作用,後來更進一步被拆除,有名無橋

如今的天橋雖然不在了,但是在天橋對面成立了天橋百貨商場跟天橋劇場,延續了北京市井文化(雖然沒什麼人去了啦)

現今在天橋原址南側還有座後修的橋,作為紀念,不過大概是因為地基小,又只是裝飾,所以橋建得特別陡

DSC00479.JPG

皇帝到天壇的第一站是齋宮,從天壇西面的西天門進,第一站就是齋宮

古代祭天,要提前一天來此,在齋宮住一晚,齋戒沐浴,不能談公事,不能批公文,不能近女色,以示祭天的誠心

而齋宮也比照皇城,修築了護城河,以保皇上安全

但這小小城池、淺淺的護城河哪抵擋得了軍隊進攻啊!

開玩笑!這裡是城內,外頭還有座明城牆外牆,如有刺客,這座護城河只是拖延時間,更何況,護駕的部隊多達2500人呢!

若真遇到大軍來襲,讓皇帝躲在這小小齋宮內抵禦外敵,那還是別費力氣,先準備黑白相片跟元寶蠟燭吧!

 

齋宮

IMG_20200804_133642.jpg

進齋宮,要過橋,渡護城河

IMG_20200804_133951.jpg

齋宮面積並不大,跟天壇的祈年殿、圜丘相比,其實也沒啥好看的

如果天氣舒適,逛逛也就罷了

若是跟寶島李一樣,遇到大熱天,差點死在裡面的情況,其實也可以不看啦!

IMG_20200804_134412.jpg

正殿為無樑殿形式,現為陳列齋宮文物之所

殿中懸有"欽若昊天"匾,典出《尚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農時。",意即"觀察自然變化,告知人們農作的時機"

縱觀大清朝,有誰這麼愛用《尚書》哽,還愛到處提筆留字的呢?

對!此匾又双叒叕是愛掉書袋的乾隆御筆

 

銅人亭               敬時亭

IMG_20200804_134319.jpg IMG_20200804_134348.jpg

殿前月臺北端有一座銅人亭,是皇帝齋戒時放置齋戒銅人的地方,南端還有一座敬時亭

祭天儀式中設置齋戒銅人,最早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由於祭天是是很重要的儀式,故不可輕忽齋戒,於是鑄手執齋戒牌銅人,立於齋戒處提醒皇帝

銅人也以古代敢於忠言直諫的諫臣為本,如唐魏徵、明剛炳、冷謙,此銅人亭中的銅人,據說就是明代的冷謙

冷謙是元末明初的道士,善音律,任協律郎,制定明代禮典的樂曲制度

後來可能是因為樂曲制度的古今之爭(南北之爭)與明太祖朱元璋發生嫌隙?總之不知發生什麼事,冷謙消失了!

民間則傳說,冷謙入宮盜寶,被發現後,化鶴入瓶躲起來,朱元璋大怒,把瓶砸碎,冷謙消失無蹤

歷史上的冷謙是仙氣飄逸的音樂家、道士,不是忠言逆耳的諫官,但能被列為齋戒銅人,想必有我們所不知道的,令人尊敬的勸諫故事

 

神樂署

IMG_20200804_141741.jpg

神樂署設於明初,初名神樂觀,是一座專司祭祀音樂的道觀

雖是皇家道觀,卻是官民同樂的地方,後來逐漸形成廟會,好不熱鬧

後來樂極生悲,乾隆時期,有百姓玩太HIGH,翻入天壇禁地,乾隆震怒,把神樂觀改成官署-神樂署,廟會也廢除了

 

天壇南門

IMG_20200804_111517.jpg

如果按照中式廟宇從南向北參拜的規矩,從天壇南門進也是個好選擇

天壇南門口還有間北京非常有名的涮肉店,就因為開在天壇南門,就叫南門涮肉

IMG_20200804_112134.jpg

若是從天壇的南門進,一進門就有一條寬闊的甬道,這距離跟寬度,目測讓艦載機起飛是沒問題的XD

 

圜丘

IMG_20200804_114202.jpg

天壇是祭天的地方,包含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壇等建築,但真正祭天的壇,其實是眼前的"圜丘壇"

《周禮》記載"冬至日,祭上帝於地上之圜丘",從周代起,歷朝歷代都在首都南郊設圜丘(天壇)祭天,在北郊設方澤(地壇)祭地

明代起先也天地分祀,後來,明太祖因"災異時見",將分祀改為合祀,兩個一起拜,看看會不會團結力量大,能風調雨順一點!

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COPY南京,建造天地合祀的大祀殿,也就是現在祈年殿所在

又到了明嘉靖年間,不知道何原因,嘉靖皇帝竟然又決定把合祀改回分祀(啥?)

於是在大祀殿的南邊修建天壇圜丘祭天,在安定門北建地壇方澤祭地,原先的大祀殿改建為大享殿,啟用為祈穀的場所

不過寶島李覺得,喜歡搞面子工程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心理有殘缺的皇帝,或是得位不正,或是出身卑微

好比王莽、武則天、朱元璋等,都喜歡搞仿古工程,這樣才好展現自己的道統純正

嘉靖皇帝其實也有點心理陰影,畢竟他也是因為上一任皇帝明武宗(就是"姓朱名德正,家住北京城"的那位)突然駕崩,遍尋宗脈找不到繼承人,最後才把他頂上來

另外,有趣的是,《周禮》雖記載在南祭天,在北祭地,但整個天壇的圍牆卻修成北圓南方的鐘形,象徵天圓地方......

究竟北邊是天,南邊是地,還是南邊是天,北邊是地,總之,是南是北,是天是地,都聽老闆的吧

 

望燈杆

IMG_20200804_114255.jpg

寰丘壇的西南角有一根頂天大杆,寶島李本來以為是清代養烏鴉的索倫杆,後來上網查才發現這根9丈高(近30公尺)的杆子,其實是望燈杆

明清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祭天儀式從凌晨四點開始,天都還沒亮,於是在望燈杆上懸掛上高2公尺、直徑2.6公尺的大紅燈籠,點燃燈籠中可燒12個小時,高1.3公尺的蟠龍通宵寶蠟

原本望燈杆有3根,但是民國3年,稱帝的袁世凱祭天時砍了2根,為何要砍?

民間傳說是因為袁世凱認為當時中國三大勢力(袁世凱、宋教仁、孫中山)只能留他一個,所以把其他2根都砍了.......

事後來看,袁世凱可能不小心把代表自己的那根給砍掉了XD

但其實上,袁世凱砍的那兩根望燈杆早已腐朽,砍除是因為安全理由

何以見得?因為僅剩的那根,在民國25年也因為大風被吹折

現在的望燈杆是近代復原的,現場只剩1根望燈杆與3個漢白玉石底座

 

燔柴爐

IMG_20200804_114504.jpg

寰丘壇的東南角有一綠琉璃燔柴爐,顧名思義當然是拿來燒東西的

在祭天儀式開始時,燔柴爐會先以松枝烤牛犢,用香氣吸引神明降臨

WOW~~凌晨四點摸黑起床,就要聞著飄散在空氣中的燒烤味工作,還讓不讓人好好上班啊XD

結束時,將供品以燔柴爐焚燒給上天,說穿了,其實燔柴爐就是大金爐啦XD

過去,燔柴爐上還曾擺放過牛的模型,但是後來被去掉了

一旁還有八個燎爐,同樣是燒供品的,不過對象是清代的前八位皇帝

 

櫺星門

IMG_20200804_114317.jpg

圜丘壇四面各有一道櫺星門,櫺星門從烏頭門演化而來,原有身分限制,到了明清更是只在王府、皇家廟宇、孔廟才看得見

這四座門的名字也有講究,分別為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即《易經》的乾卦"元貞利亨",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圜丘壇

IMG_20200804_114602.jpg

明嘉靖建的圜丘壇,到了清乾隆時,乾隆覺得圜丘壇面狹窄,不敷使用,遂擴建

咦?在嘉靖到乾隆將近300年的時間裡,別的皇帝都用得好好的,就你乾隆覺得擠?到底是壇面太窄?還是你乾隆太闊綽啊?

 

天心石

IMG_20200804_115103.jpg

總之,圜丘壇在乾隆年間擴建成一座三層圓形祭壇,每層均用最大的陽數9,設計成9級臺階

壇面也改鋪艾葉青石(安徽黔縣特產的青色大理石),琉璃欄板改為漢白玉石欄

在地磚與石欄上也表現了"陽"的呈現,如壇面地磚以9的倍數鋪設,第一圈9塊,第二圈18塊,第三圈27塊等,石欄也以9的倍數修築

壇面正中間有一石,名為天心石,在此天心石上說話,即便輕聲細語,也能聽起來很宏大

然而這僅是四周反彈的回聲,由於跟石欄的距離短,聲音反彈快,所以自己以為很大聲,但其實別人根本聽不到你再說什麼XD

但當時皇帝並不知道這原理啊!故皇帝認為這是百姓歸心一致響應所致,故此石又名"億兆景從石"

IMG_20200804_114900.jpg

遙遠的遠方是北京新地標,528公尺高的中國尊

IMG_20200804_115326.jpg

皇穹宇

IMG_20200804_115355.jpg

圜丘壇的北面是皇穹宇,前面說到明嘉靖時恢復天地分祀,除了新建圜丘壇外,還在其北面建泰神殿,後改名皇穹宇

IMG_20200804_120338.jpg

明代的皇穹宇是一座重檐圓頂殿(類似祈年殿的三重檐圓頂),直到乾隆皇帝下令改建,建成現今的單檐圓頂

IMG_20200804_115544.jpg

皇穹宇殿內存放"昊天上帝"牌位,也就是老天爺的牌位

DSC00470.JPG

文革期間,雖然天壇被移作運動中心、部隊操場、民宅、果園、牧場等使用

但相比其他可憐的歷史建築,天壇的破壞程度不算大,而且許多殿中都換上毛澤東像,使紅衛兵投鼠忌器,也使天壇建築幸免於難

不過,過去遊客素質不佳,老愛在文物上寫字,這不,"738東方紅"還清清楚楚地留在皇穹宇的牆上呢!

 

回音壁

IMG_20200804_120258.jpg

皇穹宇的圍牆是一道圓形圍牆,也就是著名的回音壁

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堆人對著牆壁鬼吼鬼叫,不知道的還以為到了精神病院XD

 

三音石

IMG_20200804_120332.jpg

皇穹宇前的甬道盡頭上寫有"三音石"三個大字,下有小字"丹陛前第三塊石板"

若站在第三塊石板上,面向殿內拍一下手,可以聽到三聲回響,故名三音石

這是因為此處為圓形圍牆中心,聲音在圓形圍牆上來回反彈所致

 

成貞門

DSC00467.JPG

皇穹宇的北面是成貞門,門後就是長達375公尺長的丹陛橋,又是一條可以起飛艦載機的甬道XD

 

丹陛橋

IMG_20200804_120740.jpg

這條丹陛下橋雖然看起來像路,但其實真是座橋,原因是橋下還有條專門走祭祀用牛羊的隧道

甬道正中突起,為神道,是神明走的;東側為皇道,是皇帝走的;西側為王道,是王公大臣走的

皇帝得先在一旁具服殿漱洗更衣,光著腳,走在地毯上,後面跟著一個修女,搖著鈴,口喊SHAME!SHAME!(咦?)

咳~過去皇帝走丹陛橋得更服、光腳,表示聖潔,不過現在,你愛怎麼走就怎麼走,愛怎躺就怎麼躺,過去還有老大爺、老奶奶躺在突出的神道上"理療"(物理治療)呢XD

 

祈年門

IMG_20200804_121237.jpg

丹陛橋的終點就是整個天壇的重心-祈年殿,進入祈年殿前會經過祈年門

DSC00471.JPG IMG_20200804_121756.jpg  

一旁的老太太跟小孫子解釋,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你看多美,要好好保護知不知道

唉~老太太也應該跟小孫子講講文化大革命跟破四舊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

如此小孫子才知道眼前美景的來之不易,不要讓這種浩劫再發生

IMG_20200804_121343.jpg

這裡是天壇最早的建築,即原先天地合祀的大祀殿,不過現在的祈年殿跟明代的大祀殿已經不同樣了!

雖然不知道明初的大祀殿長什麼樣,但可以肯定的是,應該是座方形建築

明嘉靖帝按古禮,欲舉行大享(祭天),遂拆了大祀殿,改建大享殿,建築型式也按照《禮記》,建成圓形的明堂式建築

然而,明堂自古就是個傳說,明堂一開始還是住人的宮殿(周代《孟子》記載還是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演變到後來卻變成住死人的廟(漢代的《淮南子》就變成"神農以時嘗穀,祀於明堂")

一開始是方的(周代《考工記》"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後來又變圓的(漢代《禮記》就已經是"上圓下方,重蓋以茅,外環以水")

真是讓人看不懂他們在搞什麼"明堂"!

總之,現在的明堂是經千百年來多少專家學者撓破腦袋才形成的.......夢幻建築,大概跟過去上海洋爸爸把女兒夢到的房子蓋成馬勒別墅差不多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嘉靖這樣的皇帝有這樣的夢想,才能逼出古代工匠的極限,蓋出這種個造型特殊的圓頂建築,還能經歷百年不倒!

IMG_20200804_121850.jpg

大享殿到了清代改名祈年殿,上半部是祈年殿本體,下半部是祈年殿的底座-祈穀壇

等等,不是祭天嗎?天地合祀嗎?怎麼突然又跑出來祈穀了!?

人客啊~

皇帝齋戒沐浴不近女色、光腳走路,還要出動2500名阿兵哥戒護,這麼大動靜,不就是為了希望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嘛!

所以每年配合作物生長的時間,皇帝要於孟春來祈穀,夏至來祈雨,冬至來祈天,祈求好年冬,好收成啊

你以為是因為嘉靖蓋了圜丘壇祭天,不好意思把大享殿廢掉,所以改祀穀嗎?(我是吃了誠實豆沙包嗎?)

話說回來~~

為什麼不把大享殿直接拿來祭天就好了,還要多蓋一個圜丘呢??

IMG_8477.JPG IMG_20200804_122152.jpg

殿前後各有龍、鳳、雲三塊石雕,雕刻精細,過去石雕上無加裝任何保護措施,一覽無遺

現在則加裝了鐵架、玻璃保護,感覺被割成一塊一塊的

IMG_20200804_121944.jpg

清光緒15年(1889年),祈年殿遭雷擊焚毀,據說,殿中沉香木梁柱燃燒時的香氣在數里外都能聞到

修復時,因為百年前的圖樣已遺失,故樣式是光緒朝工匠憑往日記憶修復,基本上還是維持明代的樣式

IMG_20190714_144447.jpg

這座樣式獨特的建築,也成為北京的地標,許多以北京為名的老字號都喜歡用祈年殿的建築外形作為LOGO,比如著名的北京飯店

IMG_20200804_122014.jpg

祈年殿殿內柱子的數目均有講究

中央有4根龍柱,象徵四季

向外第二層有12根柱,象徵一年十二月

再向外第三層又有12根柱,象徵一天十二時辰

二、三兩層加起來24根,象徵二十四節氣

一、二、三層相加28根,象徵二十八星宿

你看看,這回答多工整,多麼自圓其說!!

如果哪一天老闆問你,為什麼你只寫12頁ppt,而不是13頁ppt,你知道怎麼回答了吧!

 

皇乾殿

IMG_20200804_122221.jpg

祈年殿北有座皇乾殿,皇乾殿之於祈年殿,就如同皇穹宇之於圜丘壇,都是用來存放祭祀時昊天上帝牌位的地方

 

長廊

DSC00478.JPG

祈年殿東有一條長廊,總長350公尺,共72間,又稱"七十二連房",連通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此長廊運送祭祀所需物品

不過長廊邊上的神廚、神庫因為維修,暫不開放,這次也就看不到了

 

七星石

IMG_20200804_130721.jpg

長廊終點處有七星石,這七星石............

咦?不是八顆嗎??

這七星石之所以放置於此,有多種傳說,有說是隕石,有說道士警示,有說是對應天上的北斗七星

但其實官方記載,明嘉靖年間放置在這裡的七顆石頭,象徵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聖山-泰山,七顆石頭寓意泰山七峰

而第八顆石頭(前方最小的石頭)則是乾隆所放,代表滿人的聖山-長白山

康熙曾命人考證泰山,並寫了《泰山龍脈論》,認為泰山是長白山的餘脈XD

故乾隆把泰山跟長白山放在一起,有滿漢一家,天下一家之意

IMG_20200804_131726.jpg

天壇公園內有松柏萬餘株,其中樹齡在300~600年的古樹約有2600多株

 

雙環萬壽亭

IMG_20200804_132614.jpg

雙環萬壽亭造型獨特,由兩座重檐尖頂圓亭組成,建於乾隆6年(1741年),至今將近300年,是乾隆為母親50大壽所建

不過當初的名字不叫雙環萬壽亭,參考古籍得知原名海棠亭,因坐落於一片海棠中得名

雙環萬壽亭當初也不在天壇,而在紫禁城旁的中南海皇家園林,後來因天壇被闢為公園,缺少景觀建築,1976年由中南海遷入天壇,"填補景觀空白"

在遷移工程中發現"萬壽"字樣的零件,加上雙環外形,而命名雙環萬壽亭

寶島李起初是因為雙環萬壽亭的造型而去,但當看到亭子本身時,卻被孔雀藍色的琉璃瓦所驚豔,色彩鮮豔明亮,在豔陽下尤為耀眼,甚是美麗!

 

愛碗亭的最新文章

 

天壇

人均:旺季 34 RMB;淡季 28 RMB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壇東路1號

諮詢電話:+86-10-67012483

營業時間: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6:00-21:00;景点:(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神樂署):8:00-17:30(周一公休)

淡季(11月1日至3月31日):6:30-21:00;景点:(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神樂署):8:00-17:00(周一公休)

網址:http://www.tiantanpark.com/

必殺技: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寶島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